在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的這段時間,我為《經濟學人》雜誌工作,駐任香港;其間,在廣東省蓬勃發展的工業區待過很長一段時間,參觀那裏的工廠,了解業務的發展進程。西方國家的公司樂於使用中國低價、高質的製造企業為其工作,公司代表通常是先飛往香港,雇用中介機構在中國內地尋求合適的製造企業進行合作。約定見麵時間並獲得相應文件後,公司代表會乘坐火車到達深圳,租車前往工廠參觀。每次參觀的過程都大同小異:帶著翻譯和工廠的人一起喝茶,互相熟悉;瀏覽工廠簡介;去為參觀特意打掃幹淨的工廠車間實地考察。
如果一切順利,晚上會有工廠安排的宴請,大家說著不同的語言在嘈雜的環境中磕磕絆絆地閑聊。接下來的幾天按部就班地開展工作:簽訂合同、準備信用證、交換銀行賬戶細節信息。
不過,這都還是最容易處理的部分。之後要麵對漫長的指導工作進程,包括無數份圖紙與說明傳真,通常會出現大量誤解和翻譯錯誤。然後還要多次往返公司本部與中國工廠之間,檢查樣品、修正錯誤。折騰了幾個月之後,如果運氣足夠好,才終於能夠進入實際生產環節。這樣的痛苦過程實際上很正常,而且也算值得:中國製造的成本比西方製造要低得多,因此,穿越這個文化與物流迷宮的能力實在是21世紀商業人士的必備技能之一。
在香港工作的這段時間裏,我認識了一位中國創業者,他對於簡化上述生產流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在之前曾經到訪美國,看到了互聯網。我完全可以理解他當時的震驚程度,因為我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時也有相同的感受。他回到中國後,通過撥號上網使用網頁瀏覽器,終於在數個小時的漫長等待後打開了一個網頁。由此,他決定做些什麼,開辦了中國早期的互聯網公司。多年後,當互聯網產業在中國開始騰飛,他決定使用互聯網改變與工廠合作生產的進程。
這就是馬雲和他的阿裏巴巴網站。阿裏巴巴為工廠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網絡平台,簡化了企業與工廠的合作流程,向小公司甚至是普通人打開了製造企業的大門。人們無須親自飛往中國、進入工廠車間完成生產。我和馬雲第一次見麵的時候,阿裏巴巴網站尚未誕生;我記得我告訴過他那個主意不錯,而且我很喜歡他給網站起的名字。無論如何,馬雲的活力四射、遠見卓識和出色的英語溝通能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後來又見到了他的工作團隊,同樣令我印象深刻。我們一直保持聯係,我見證了阿裏巴巴、淘寶、支付寶等所有成就了今天的馬雲的發展。他與傑夫?貝佐斯、史蒂夫?喬布斯和埃隆?馬斯克等罕見的創業奇才一樣,在大多數人看來,他們的遠見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可是這些人隻是堅持己見,付諸實踐,最終獲得了很多人驚歎的成就。
時間快進10年,我現在是《連線》雜誌的主編,住在加利福尼亞。我與幾個孩子一起完成了不少有趣的項目,其中,機器人自動駕駛儀項目發展得相當不錯。所以,我又登錄阿裏巴巴網站,希望找到能夠大批量賣給我廉價小型電動機的製造商。
我發現,中國製造業在過去10年已經像馬雲預料的那樣(而且是在他的推動下)發生了改變。阿裏巴巴上不僅有很多可以出廠價向我出售電動機的製造商,而且他們還可以按照我的要求提供定製生產。通過幾封電子郵件和即時消息聯絡之後(阿裏巴巴的軟件可以實現中英文的實時互譯),一家公司指導我完成了各項設計選擇,比如軸長和電機繞組等參數。一切談妥之後,我隻需要用信用卡或貝寶進行支付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