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溝呈放射狀,5條小溝彙聚到梅子溝後向北流,至沙嘴入木洞境。
上述溪流流域植被生長良好,田園風光優美,有的區段還形成瀑布等獨特景觀。景點密集或交通方便地段可開發成旅遊景點。
(三)湖泊與水庫。
鎮域內均為人工湖響水湖規模較大,可開發旅遊業,鎮內其他規模更4、的人工湖隻能。
稱塘堰。
響水湖是1958年建成的人工水庫,位於鎮政府南約3的橋上村公路旁。湖麵420。
餘畝,湖周長15,正常庫容量122萬3,是豐盛槽穀海拔最低處,彙水麵積近20。
以地下水I卜給為主。湖水由3處地下泉|卜給,水質良好,能見度可達2。湖西側山下開鑿有長達17的引灌渠道蜿蜒曲折順山勢而下,不僅灌田數千畝,還建有一水電站,常年。
湖岸彎曲多岔,形成幾處半島,四周農田環繞湖的主體形成在東山和西山之間的岩溶窪地中。遠山近水,朝陽晚霞,波光倒影,水鳥成群覓食嬉戲翠竹垂柳,一派山水美景。
據《巴縣誌選注》載:“響水堰在豐盛鄉,分上、下兩堰。上堰自杉楠橋起,右支灌搰拙灣、法主寺、九龍寺到潘家坪止,共灌田約四千石;左支到沙灘上,長約12裏,可灌田二千餘石。中堰自響水岩起,右支灌蓮花土、李家嘴、茅草坪下段、田壩、靈官廟到牛濫榜止,長約16裏,共灌田五千石;左支灌沙灘、柑子屋基等地,共灌田約百餘石。”
由上可知1958年築壩建水庫前,古人已利用豐富的地下水資源修渠引水灌溉良田,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將“峰(封)門”改為“豐盛”。
(四)響水瀑布。
豐盛槽穀的地麵溪流及地下河流彙集響水湖,經人工築壩建成水庫,湖水流經壩上渠道而灌溉山下數千畝良田,而更多的湖水則是經過陡崖峭壁形成壯觀的12級瀑布,常年水簾不斷,特別是大雨之後,瀑布氣勢磅礴,水花四濺,聲響如雷,還可見七色彩虹顯於其間。瀑布最高落差20餘米,瀑布群總落差百餘米,最後流入山下溪河中,彙入五布河。
據《巴縣誌選注》載:“又北曰響水崖,山開為兩,若巨靈手臂,其下層岩幹尋,有壯流導自三潮水濤怒湍驚,飛瀑曬空如練往來其間常若雲霧沾人。”
(五)洞穴。
豐盛鎮地處豐盛背斜,槽穀中發育有大麵積的碳酸鹽岩地層,不僅地麵喀斯特地貌發育地下溶洞也十分密集。洞內景觀豐富,有石筍、石柱、石幔、石塔、石指、石旗、石花、石角、石瀑布、石葡萄、邊石壩、千丘田、溶蝕溝、鵝掌石、壁流石等鍾乳石。洞底更是百態千姿,美不勝收。據統計,全鎮已發現有大小60餘個各種類型的溶洞,有平洞、斜洞、豎洞、旱洞、水洞、地下河,也有落水洞、天窗等,都較發育,各種類型都有代表,有的十分罕見,堪稱自然奇觀,是豐盛鎮、巴南區、乃至重慶市和全國的旅遊資源的珍品。
打鐵洞。
打鐵洞位於街村,距鎮政府約3匕洞口處海拔高度624。現在的洞口是為取地下河水人工開挖的。洞口至地下河高差60餘米。洞口外為抽水站、打米房。地下河是三潮水的上遊,兩處距離6匕。打鐵洞為嘉陵江組灰岩之順層洞穴。岩層產狀為傾向271。傾角40。即地層走向近南北。洞體形態多為廊道式。豐水期,特別在大雨之後,其水量是幹水期的10倍以上,有時可封到洞頂。
據2002年10月1日進洞調研記載,洞內水深0丨30丨5,水麵寬12,洞寬78,最寬20,洞高1020,最高可達30(約占總長的一半),150處有消洞,水位高差23,200餘米處見第二個消洞,水位高差10左右,約300處地下河水麵寬約1,水流平靜,流水被一“石牆”所阻,水從“石牆”下流走,但未見旋渦。該“石牆”為石瀑布所形成。
洞內崩塌物較多,呈片狀塊石,有的連續長和高約20,將地下河攔斷,橡皮艇及竹筏難通行。地下河兩岸多為河沙和泥漿,岸坡陡,大部分地方站不住人。
歇涼洞。
歇涼洞位於互助村1社,洞口海拔高595。據2002年7月15日實測地麵氣溫261,洞口附近191,洞內161,是歇涼的好去處。歇涼洞為順層發育的溶洞,分左右兩個洞,各長300左右,左洞300,後有積水。洞體高多為34,寬約為78,主要的次生化學沉積物有石鍾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石枝、石花、石葡萄等,洞底常見有邊石壩等。洞內景觀較好,有觀賞和洞穴探險價值,但部分景觀已遭到人為破壞。
雲封(峰)洞位於街村5社高坎子,洞口海拔高644。因洞口一年四季都可見雲霧縹渺,故得名。洞口高約20,寬約15,洞內溫度16171。洞體複雜,有兩個洞口。洞內彎曲多變,支洞較多,常洞連洞,至少有23層洞。洞內高、寬變化大,各數米、十餘米不等。相傳為防張獻忠進攻,洞中建有三道門防守,痕跡依稀可見。百餘米後有一大廳堂,寬2040,最窄、最低處隻能容一人爬進去。洞內次生化學沉積景觀好,形態各異,且保存完好,其中以壁流石最發育。
洞口附近有古人生活棲息的遺物,較多見的有瓷、陶器碎片及灰燼層,還曾見到古錢幣及兵器等。另一特色是洞穴生物一一蝙蝠成群在洞內飛舞,洞底有成堆的糞便。還有重達12斤的岩鼠。洞外全是鬆、柏、杉及各種雜木等,一年四季鬱鬱蔥蔥。
大龍洞。
大龍洞位於橋上村大房子南約300,為一裂隙型溶洞,是響水湖水源補給泉之一。洞口高67,寬34,上層洞大雨後有流水,平水期和枯水期僅下層有常年流水。水質良好,清澈透明,下有渠道引水灌田。上層洞口見鍾乳石、壁流石及一些溶蝕坑。鍾乳石多已老化並受人為破壞。洞體較窄,已知深百米左右。
上龍洞位於街村與橋上村交界處去三潮水公路旁,為傾層溶洞出露地層是三疊係落層灰岩。因洞口和洞內有大廳堂,故名。洞口約呈一弧形,高10餘米,寬30餘米。入洞口後向下為陸斜坡,高差約40,下為大廳堂,寬4060,最高4050,長約百米。文革期間“備戰備荒為人民”時,全村(大隊)社員數百人,為“防空”就在大廳堂內開大會,僅占大廳的一部分。後因燒磚瓦,將大量廢棄渣土倒入洞內。洞中較多見的有鍾乳石、石筍、石柱等,直徑可達數十厘米,高幾米不等。洞底多為泥沙堆積,常年有流水。據稱與文峰洞相連,在連線地麵上冬季可見冒氣孔。從延伸走向上看,兩洞地下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