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大人,怎麼辛苦、怎麼拚搏都是應該的,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為孩子的成長,我們可以說是牽腸掛肚,操碎了心,可是結果卻事與願違。
早教班好處不少,別人家的孩子都去了,我們的孩子更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
如果你不想讓忙碌的工作與生活把自己折磨得心力交瘁,如果你不想讓忙碌帶來的煩躁擾亂自己的思緒,在教養孩子的時候出現錯誤的方法或是言行,那麼,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從點滴生活中,就堅持理智的家庭教育吧。總有一天,你會因此而受益。
隻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有句話說,父母是原文件,時間是複印機,而孩子則是複印件。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之前,一定要先審視自己是怎樣的原件,而你又想看到怎樣的複本。也就是說,隻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先讓我們來做一個小測驗,看看你是不是一個善於教育自己的好父母?
你常對孩子說“你真笨”、“你好呆”。
你認為父母做錯事,不需要向孩子承認錯誤。
你常覺得很多事情孩子都做不好,忍不住想幫他。
不懂得尊重孩子的隱私權。
經常是失信於孩子。
喜歡在孩子麵前說三道四。
習慣性地把工作上的灰色情緒帶回家。
在孩子麵前總會說:“真不知道為什麼生了你這麼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如果別的孩子比你家孩子表現得優秀,你會很不舒服。
你常常放下自己的事,先處理跟孩子有關的事。
如果你勾選的在5個以上,說明你是一個不善於教育子女的“好”父母。
也許,看到這裏你會嗤之以鼻:做父母,誰不會?我遷就他、滿足他,哪怕是懲罰他,都是在教育他,幫助他成長。但是,你卻忽略了一點,這樣的“努力”對孩子來說,可能並不合適,甚至是適得其反。看看下麵幾個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片段,相信你便會有所醒悟了。
故事一:
自從家裏有了小寶寶,馨馨爸媽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這個小女兒的身上。即便工作再忙,他們也像孩子的鬧鍾一樣,永遠不會忘記告誡馨馨:“要乖乖地做個好寶寶。”而且,無論是在馨馨學爬、學走路、學跳的哪個階段,他們都會全神貫注地觀察馨馨的每一個舉動,甚至在馨馨“行動”之前,就已經“貼心”地為她排除掉各種可能的障礙,而一旦馨馨有什麼動靜,馨馨爸媽便會立刻發出一連串的關切:“不要碰著了”、“小心頭”、“不要去那裏”……最後,直到馨馨終於可以上床入睡了,馨馨爸媽才會放下一顆操勞的心。不過,這也僅僅是暫時的,因為隻要天一亮,他們又要打起精神,繼續開始扮演“好”父母的角色,而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馨馨未來的成長都能“一帆風順”。
故事二:
一次期末考試,妙妙一臉的不高興,一問才知原來語文隻得了六十六分。家人讓她找原因,妙妙想了想,說了一大堆理由:考題太偏,題量又大;老師感冒了,上課聲音比以往小;同桌上課老說話,打擾她聽講。聽了這麼多客觀理由,家人忍不住問:“你怎麼不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妙妙卻把小脖子一梗,理直氣壯地說:“我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
看著孩子的態度,父母著實有些困惑。思來想去,爸爸終於開口了:“我覺得孩子有這樣的態度,根本原因在你身上。”“我?我怎麼了?”坐在一旁的媽媽急了。
原來,妙妙媽媽單位在評職稱,媽媽的條件都夠,本以為會評上,可是結果卻落選了,指標給了另一位同事,這讓她很受打擊,脾氣變壞不說,經常是當著孩子的麵,跟老公抱怨不停,總是牢騷滿腹。女兒受此影響,心裏也覺得如果出現問題,可以用抱怨的方式來解決。
也許,你屬於故事一的父母類型,善意地認為身為父母就應該為孩子做任何事,有時甚至可以舍棄自己的興趣、喜好,這樣你才會問心無愧。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成依賴的習慣,也會剝奪孩子建立自信與培養獨立的機會。
也許,你屬於故事二中的父母類型,經常在孩子麵前抱怨工作,從表麵上看似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父母親的處世態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子女的成長,久而久之,對其人格、性格、心智等都會造成很大影響。
當然,這樣的故事還不勝枚舉,但是有一點是需要我們每一位理智的父母記住的:隻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善於教育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不僅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還是孩子的終身老師,除了要教孩子課本知識外,還要教孩子課外知識,而兼顧好這兩點,對培養一個品德高尚、有健康人格、能夠適應社會的人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