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忙中善思考——避免陷入愛的誤區(1)(2 / 3)

善於教育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的一言一行,無論美醜善惡,孩子都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學在身上。要知道,孩子天生就是一個超級模仿者,而父母就是他們模仿的第一個對象。我們沒有辦法想象,一個舉止粗俗、沒有教養的父親或母親的孩子會是溫文而雅、落落大方的。

善於教育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就是孩子的好朋友,要懂得珍愛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對話,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善於教育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必須對孩子進行民主管教。隻有民主型管教才能使孩子形成獨立、爽直、親切、協作、善於社交、社會適應性強等好性格。

所以,當你還在為怎樣教育孩子而一籌莫展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問一問自己:我是不是一個善於教育自己的好父母?切記:教育孩子之前先教育好自己,這樣才能避免陷入愛的誤區。

為“忙爸忙媽”支招

好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好的孩子。

父母與其千方百計地找教育方法,不如從自身做起,言傳身教往往更有效。

家長隻有先做個能管住自己行為的家長,才能管好孩子。

“替孩子”等於“害孩子”

如果問你:在這個世界上,最長的路是什麼?恐怕答案莫屬人生之路。然而,在這條漫長的人生之路上,每個人又都有著各自的使命。那麼,父母的使命又是什麼呢?——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孩子走一程,而一味地“替孩子”隻會“害孩子”,或許留給你的僅剩下顧慮與苦惱了。

也許,有的父母會有這樣的疑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當他們請求家長的幫助時,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嚐試、去體驗、去鍛煉,久而久之,在一次次的嚐試與體驗中,孩子自然就會有生存的本領,抗風險的能力,當他們遠走高飛的那一天來到時,你的心中也會滿是欣喜與祝福。

有這樣一個小男孩,在他上小學的時候,常常會遇到自己解不開的難題。

一次,有一道難題把這個小男孩搞糊塗了。

“爸爸,這道題怎麼解呀,我怎麼總算不對?”兒子邊寫作業邊問在電腦前加班的爸爸。

“哦,這道題是挺難的,爸爸算術不好,你解不出來,我就更解不出來了。你好好研究研究,爸爸相信你一定能解出來!”一旁的爸爸“為難”地說。

沒一會兒,這個小男孩興奮地說:“爸爸,我解出來了!”

爸爸笑了笑,立刻說道:“我就說兒子比我強嘛!”

又一次,又一道難題把這個小男孩給搞糊塗了。

“爸爸,這個字怎麼寫啊?”兒子邊寫作業邊問正在修改廣告方案的爸爸。

“你查查字典吧,我也不記得了。”爸爸邊忙手裏的工作邊對男孩說。

隻見男孩獨自走到書櫃前,翻出一本厚厚的字典認真地查了起來。

隻過了一會兒,這個小男孩就興奮地喊:“爸爸,我會寫了!”

在以後的學習中,這個小男孩隻要遇到難題就很少問爸爸,因為他知道問爸爸也是白問。而更為奇怪的是,更多時候反倒是爸爸在問他:“兒子,你說這個標題好不好?”“兒子,你說這個成語,爸爸用的對不對呢?”

後來,這個小男孩從大學一直念到博士,不僅學業出色,而且從小培養的獨立思考、獨立解題的能力,讓他在日後的職場中表現十分出色,深得領導的賞識和器重,人際關係也非常融洽。

很顯然,這位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爸爸沒有為他包辦一切,而是鼓勵他自己去解決問題,而這位爸爸也是幸福的,因為在他的引導下,他的孩子一步步學會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

然而,遺憾的是,生活中很多職場爸媽卻忘記了自己“陪”孩子的使命,反而喧賓奪主,把“陪”變成了“替”,把“配角”當成了“主角”。孩子參加興趣班,替孩子選興趣;孩子去春遊,替孩子在車上“搶”座位;孩子念小學了,替孩子收拾書包、背書包;孩子要考大學了,替孩子選學校、選專業;孩子念大學了,替孩子扛行李、收拾床鋪。無怪乎人們常說,隻要孩子有點什麼事情,最忙乎的就是家長。

殊不知,當家長包辦一切的時候,就會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當孩子習慣了這種輕而易舉便能獲得答案的做法時,便會產生“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逐漸失去自我思考、刻苦鑽研的習慣,當然,也就無法領略到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成就感的那份喜悅與激動,恐怕這樣的情形是任何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