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忙中善思考——避免陷入愛的誤區(1)(3 / 3)

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在她上幼兒園的時候,全家人經常會在周末帶她去公園遊玩兒。

每當媽媽看到花,總會笑著對女兒說:“寶寶,這是菊花。看它的花是黃色的哦!”

看到遠處風車在轉,爸爸總會用手指著遠方,對女兒說:“寶寶,你看,那是風車哦。”

而爺爺也采取這一套方案,發現鴿子了,也會連忙大叫一聲:“寶寶,天上有鴿子在飛。”……

表麵上看,家長這麼做是在向孩子傳授知識,實際上,沒等孩子自己發現,家長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事物指出來時,卻真真實實地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樂趣,也局限了孩子整體觀察的能力。緣何良苦用心反倒最終陷入了教育的誤區,當我們感慨這件憾事的時候,更需要有這樣的自問。

高爾基曾說:“愛孩子,母雞也會,但是教育孩子,則需要技巧。”其實,在這種時候,家長不妨等孩子對某個事物特別關注時再開口說話,當然也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而是多采用問句的方式一點點地引導孩子學會觀察。比如,當孩子看花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問:“寶寶,你是在看這個嗎?”“上麵有什麼呢?”“寶寶,花是什麼顏色的呢?”

總之,請父母親記住這句話:千萬別因替孩子而害了孩子,否則你將後悔不及的。

為“忙爸忙媽”支招

你可以替孩子一時,你卻不能替孩子一生。

在孩子的人生路上,與其送他一雙名牌鞋,不如送他一雙能走路的腳。

許多事情是父母替不了的,孩子的生活,最終得由孩子自己去麵對。學會放手,才能真正放心。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聰明的父母都知道“要陪孩子成長,不要替孩子成長”這個道理。

孩子不是銀行卡,父母不是ATM機

現代社會,雙薪家庭不斷增加,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辛苦工作著,這樣忙爸忙媽們陪伴孩子的時間就非常有限,久而久之,心中就會產生一種“愧疚感”。出於一種補償心理,他們往往會用錢來彌補對孩子缺失的親情,希望孩子能用錢去買自己需要的東西,減輕因缺少父母的照顧而出現的心理不平衡。

其實,忙爸忙媽的這種做法是完全不正確的,孩子不是銀行卡,大人也不是ATM機,用錢來代替陪伴,這是職場爸媽在家教過程中犯下的一個極不理智的錯誤。

誌航是一個很可愛的小男孩。他的爸爸經常出差,媽媽工作也很忙,所以,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要習慣著自己照顧自己。當身邊的小朋友被爸爸媽媽接送的時候,他早已學會在脖子上掛上家門鑰匙和公交卡,自己坐車上下學了。當身邊的小朋友被爸爸媽媽帶去遊樂場玩樂的時候,他隻能獨自在家看電視,或是上網玩兒遊戲。

其實,這些事情誌航父母都看在眼裏,沒有太多的時間陪孩子,甚至連最起碼的給孩子做頓可口飯菜的小事也做不到,一想起這些,誌航爸媽就感覺非常愧疚。

為了彌補這種時間上的虧欠,誌航父母在錢的方麵就大方了起來。每當誌航父母帶兒子去購物時,常會抱著這樣的心情:“這個東西不算貴,就買給孩子吧,何必因為這點錢委屈了孩子。反正家裏兩個人賺錢,經濟上沒有太大壓力。”

就這樣,別的孩子有什麼,誌航就有什麼,別的孩子沒有的東西,誌航也是第一個會擁有。看著孩子沉浸在這份快樂中時,誌航父母在這件事上更是達成了一致意見:“平常我們倆為了工作,都沒有辦法好好陪孩子,既然用錢可以彌補一下,終究也是件好事嘛。”

漸漸地,父母對孩子的消費行為簡直到了放縱的態度,以至於後來,誌航都說不出自己還有什麼沒吃過的東西,還有什麼沒玩兒過的玩具。

也許,對誌航父母而言,他們找到了一種彌補自己愧疚感的好方法,不過這樣的行為早已深深地影響了孩子一生的消費心理,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看似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隨時都會爆發巨大的危害。

多年後一次同學聚會上,一向成熟幹練、氣質高雅的誌航媽媽,如今卻伊人憔悴,而提起兒子誌航更是眼淚汪汪。她向昔日好友訴苦說:“當年我們夫妻倆工作那麼拚命,就是為了能給孩子創造好的生活條件,希望他能心滿意足,乖乖地上學,不讓他吃苦。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誌航升初中後,開始出現厭學情緒,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很多時候,常和我或他爸爸要了錢就逃課。好不容易托關係把他送進重點高中,沒多久就跟我們提出想輟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