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忙中善思考——避免陷入愛的誤區(2)(1 / 3)

“後來,為了孩子的前途,我狠下心決定辭去工作,一門心思地照顧兒子的起居生活。可是,這個不爭氣的孩子竟然不領這個情,說我辭職了,家裏錢少了,他的錢不夠用怎麼辦。甚至還說,我這麼做簡直是多此一舉,他不用別人照顧,還不如幹脆把錢給他算了。”

說到這裏,誌航媽媽深深地歎了一口氣:“唉,孩子這麼不爭氣了,當家長的還能怎麼辦。後來,他退了學就去參軍了。我和他爸倒是希望他能在部隊的嚴格管教下別再讓我們操心了。”

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誌航父母這樣的家長,當他們為了工作不得不忽視孩子的時候,就用金錢來彌補自己內心的愧疚,把經濟上的富裕當作給孩子的心靈慰藉,於是,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無條件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零用錢也是要多少給多少。

直到有一天,當金錢無法消除不安,不能慰藉心靈的時候,可憐的父母才恍然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為是那麼愚昧和不負責,而當他們下定決心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時,卻已是為時已晚了。因為此時的孩子早已習慣了把父母當成自動提款機,更何談發自內心地去了解父母辛苦工作的疾苦、體會父母的這份良苦用心呢?看看身邊那些嬌生慣養、缺乏責任感的“啃老族”吧,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

固然,給孩子更多的禮物,當然也包括金錢,是彌補父母愧疚感的一種辦法,但是問題是,如果孩子無法在眼前享樂和未來更大的享樂之間做出抉擇,又怎能長成一個有意誌力、有責任感、有進取心的人呢?

事實上,愛是一種無法用金錢替代的東西,是從內心迸發出來的關注與行為,而每一個孩子的幸福並非完全依靠金錢來詮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也並非隻能用金錢來體現。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職場爸媽千萬不能以忙為理由,將愛定義為物質的滿足,將表達愛的方式定義為金錢的付出。

請記住:父母不是ATM機,孩子也不是一張存有巨款的銀行卡。

為“忙爸忙媽”支招

父母真正的愛並不是用金錢來表現的,由愛而做出的親密舉動,讓孩子親眼看到並親身體會到這份真情,才是父母之愛的最好詮釋。

父母溺愛子女,會養成他們“想要就要”的壞習慣,日積月累孩子就會養成盲目追求物質生活的習慣。

金錢,絕對不是彌補愧疚的最好方式。培養好性格、好品格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零用錢不是給孩子的“賄賂”。

超前教育,是先人一步還是揠苗助長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一句流行語,叫做“先人一步,贏在起跑線!”單純來看,此話確有一番道理。畢竟一個學習底子好的孩子,學習之路可以更輕鬆些,掌握的知識也能更寬泛些、更深入些。也正是因此,一時間,整個社會刮起了超前教育的旋風,“超前教育,先人一步”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另外,我們也都知道,智力的發育除了遺傳因素難以改變外,無論是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上,還是在育人環境的營造上,我們可以擁有較大的自主空間。這也就是說,積極主動地優化孩子的教育環境,是為人父母可以選擇和努力的。毫無疑問,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總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急於把幼小的孩子送到專門的機構進行超前訓練,希望借此機會把孩子培養成某方麵的天才。當教育方式發展到這一步,做與不做就成了值得斟酌的事情。下麵這則故事雖然不能代表所有孩子,但是看過之後,可以幫助忙爸忙媽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

月月媽媽是個信奉超前教育的家長,為了讓月月在起點上先於別的孩子一步,她認為,要想讓孩子成為鋼琴家,必須在四歲以前開始進行專業訓練。因此,月月在三歲的時候,就被送到兒童培育中心鋼琴訓練班學習。

起初,月月並不樂意,媽媽就搬起了後援團,鼓勵爸爸盡量滿足月月在物質方麵的要求,就這樣,夫婦倆“串通”起來,不是增加零用錢,就是變著法兒地給月月送各種各樣的禮物。

終於,在爸爸媽媽的“賄賂”下,月月學了半年,可以像模像樣地彈些簡單的曲調了。看著月月的變化,爸媽自然覺得臉上很有光彩。

這時,每當月月媽媽看到與月月同齡的香香到處抓蟲、玩泥巴,隨心所欲地在地上塗鴉的時候,就會趁機在香香媽媽麵前炫耀,還一個勁兒地給她灌輸這樣的思想:“你要趁早給香香選條道,要不,將來她沒有一技之長,肯定要埋怨你們倆的。”

聽到月月媽媽的規勸,香香媽媽反倒很平和地說:“孩子這麼小,就得多玩兒,玩得越開心越好,兒童時期就應該給她們留下快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