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媽媽覺得香香媽媽不領情,在給自己找借口,私下裏常和丈夫嘀咕:“他們兩口子呀,其實是舍不得在孩子身上投入。”
半年過去了,讓月月爸媽沒有想到的是,月月說什麼也不願意去鋼琴班了,哪怕再誘人的物質鼓勵也激發不起她的熱情。這可難住了月月爸媽,隻好采用強製手段,可是孩子也有自己的辦法,要麼哭哭啼啼,要麼練習心不在焉,要麼幹脆假裝打瞌睡。月月爸媽看到這一切,那叫一個不甘心,又把月月轉到了琵琶班,沒多久,她又厭倦了枯燥乏味的課程。
後來的一天,月月媽媽發現香香對繪畫很有興趣,她就動員香香媽媽,讓香香和月月一起接受繪畫培訓。在她看來,有香香的陪同,月月的興趣會持久一點兒。
可是,香香媽媽卻不同意,對她說:“如果香香真是這方麵的天才,她的興趣會一直持續下去,等她大一些,讓她自己選擇吧。”
聽香香媽媽這麼一說,月月媽媽急了,忙說:“孩子小,不懂什麼,做家長的應該跟在孩子屁股後麵轉,應該給她們及時引導。”
香香媽媽笑了笑說:“我的引導就是讓孩子多接觸周圍事物,讓她全麵發展,隻要她對什麼有興趣,自然會朝那個方向發展的。”
月月媽媽還是不同意香香媽媽的見解,忙說:“我們做家長的平時都忙工作了,哪有時間去引導孩子,還不如早早地把她們送去培訓,天才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等孩子大了,就來不及了。”
香香媽媽依舊笑著說:“我不刻意追求香香成為天才,隻希望她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做一個健全的人。”
看來,在這個問題上,兩位家長始終沒能達成一致意見。那對不斷地給女兒選擇各類超前培訓課程的家長,不僅占用了孩子的時間,更剝奪了孩子成長的自由空間、阻礙了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這樣的超前教育無異於“揠苗助長”,扼殺孩子的興趣不說,更易使孩子缺乏持續學習的後勁。事實也證明,月月並沒有因此而成為哪方麵的天才。而在思維能力上,由於孩提時期鋪展不足,後勁兒明顯低於香香。
科學研究證明,人的智力由腦神經細胞的樹突的多少決定,也就是說,腦細胞與腦細胞之間的連接越豐富的人才會越聰明,而這樣的孩子也更容易成為頂尖人才,這就好比金字塔一樣,底座越寬,上麵才會越高。相反,如果家長過早地培養孩子在某些方麵的專長,而忽略了他們智能方麵的橫向發展,隻會錯過孩子生長腦神經細胞樹突的黃金階段,毫無疑問,這對孩子智力的長期發展是弊大於利的。
這麼看來,對超前教育這件事,父母一定要謹慎對待,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和能力合理安排,而非一意孤行地抱著孩子越早訓練就越能成為天才的教子理念肆意破壞孩子思維的全麵發展,剝奪孩子成長的快樂。
為“忙爸忙媽”支招
天才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父母來掌控的,年輕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抱不切實際的幻想,避免將來出現過大的心理落差。
占用孩子大量的課餘時間,會導致他們沒有時間看課外書、參加課外活動,這嚴重違背了孩子的天性。
與其對孩子灌輸這樣那樣的知識,不如培養他們的愛心和責任感,培養他們做一個有毅力、不畏困難、有進取心的人。
孩子不是拿來跟他人比的
很多終日辛辛苦苦勤勤懇懇的上班族父母,經過一番奮鬥,吃了好多苦,才換來有吃有住讓孩子生活安心的環境。在他們的頭腦裏,始終會有這麼一個觀念: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這樣的父母也總想讓孩子將來更上一層樓,出人頭地。於是,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會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以此激勵孩子表現得比別人更優秀。“人家能得高分,你怎麼就考這麼點分?”“人家當大隊長,你怎麼隻當小隊長?”“人家在體育比賽中得了第一名,你怎麼隻得了第十名?”不僅口頭如此比較,實際行動上也處處要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繪畫,他們就趕緊讓孩子也學起了畫畫;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報了培訓班,他們就趕緊給孩子約培訓老師;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能背幾百個英語單詞,他們也趕緊讓孩子補起了英語。
誠然,父母的這種心情我們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那些自小家裏比較清貧,祖輩和老師常會教育他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父母,更是會想方設法地把孩子培養成人上人。但是,麵對父母的這種做法,心理素質稍微好一點兒的孩子也許扮個鬼臉,或是賭氣不理會,而心理素質差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會有一種排斥或逆反心理,即使嘴上不說,心裏也會記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