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伊伊媽想順著兒子,幹脆帶他下樓玩一會兒再上來吃飯。可是,伊伊爸就是不同意,還說出去了又會纏著買零食,晚飯還吃嗎?這時,伊伊反倒大哭大叫,鬧得更厲害了。
伊伊爸最近工作有些不順,心情比較差,看到伊伊這麼不可理喻,再也忍不住了,拿起塑料尺就朝孩子的屁股打過去。
盡管站在一旁的伊伊媽知道,伊伊爸隻是想嚇唬一下孩子,確實沒有真打。但是,看到伊伊邊用手捂著屁股,邊喊“爸爸”那副讓人心疼的樣子,伊伊媽忍不住跟伊伊爸“唇槍舌戰”了一番。
後來,打也打了,吵也吵了,伊伊也老實了。
你看,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教育者總是常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
然而,孩子天生就是一個機靈鬼,善於在矛盾的教育觀念中鑽空子。當孩子在你麵前唯唯諾諾的時候,隻要你一轉身,他做的就是另一套,甚至與你背道而馳。殊不知,孩子的這種習慣並非天生,而身邊的每一位教育者恰恰扮演著言傳身教者的角色。但是,這些言傳身教者的立場又是那麼的不一致,就像一群蜜蜂圍著孩子嗡嗡直叫。比如說,孩子要去玩兒,爸爸不讓去,媽媽又同意他去;孩子要看電視,爸媽不同意,可是爺爺奶奶卻答應了。
麵對這麼多形形色色的觀念,孩子又該怎麼辦?別急,如此聰明的他們自然會找一種趨利避害的辦法,其實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早就有一杆秤——誰寵我,就聽誰的,跟誰親;誰管我,就不搭理誰,不跟他親。
在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是老人帶孩子的話,總會把對兒女的愛加倍傾注到孫輩身上,誠然,我們常說愛的教育永遠是必要的。但是,這種愛裏包含了溺愛,而且老人家還容易把一些世故的生存哲學灌輸給子孫。也許,突然有一天,你會驚訝地發現孩子竟然用奶奶教的一套來對付爸爸媽媽了。這樣的做法不免讓爸媽感到措手不及,無可奈何:“嘿,翅膀硬了,沒法治了。”
而另一方麵,在教養孩子的時候,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會常常出現雙重標準。就如故事中的伊伊爸爸扮演的是板著臉,甚至是動拳頭的“黑臉”,而伊伊媽媽則扮演著懂得安慰孩子,為了孩子甚至會跟“黑臉”父親爭吵的“白臉”,其實伊伊爸媽的這一行為很容易使孩子誤入歧途。
事實上,在一個家庭裏,教育者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應該保持統一,不能一個讓孩子這樣,一個讓孩子那樣,更不能爸爸認為這樣對,媽媽卻認為這樣不對,或是家長中的一方聯合孩子與另一方作對,這樣的話,不僅孩子會覺得無所適從,不明白是非曲直,也容易助長他們與大人作對的“歪風”。
那麼,教育者的思想又該如何做到統一呢?簡單地說,就是需要教育者做好溝通工作。當一位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家中其他成員都應表露出支持的態度,要默契配合,不讓孩子發現內部有何分歧,即使某個成員教育不當,也不要當即否定,而是要背著孩子統一思想,統一方法,這樣才能讓孩子感覺到真正的愛。
同樣,如果孩子由保姆帶,你也必須跟保姆溝通好,讓她了解孩子有哪些習慣,當然也要了解孩子的不良習氣,跟保姆一起討論教育方法。要知道,家長需要受教育,保姆也需要,做到這些,才能談得上怎麼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