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忙爸忙媽”支招
爸爸教育孩子的時候,祖輩最好不要幫孩子說話,也不要埋怨爸爸,等事情過後,再找機會跟孩子談,讓他知道剛才錯在哪,使孩子真正認識到錯誤,而不至於太難堪。
成功的教育需要一個家庭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尤其是年輕父母和年老祖輩之間應當互相信任,而不是相互抱怨。
隻要教育理念通了,具體方法自然也就找到了。
打能解決的問題,不打照樣能解決
自古以來,父母打罵孩子似乎就是件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不少家長也甘願受“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這些觀念的支配,相信隻有通過體罰才能讓孩子明白道理,讓孩子對父母“絕對服從”。於是乎,隻要孩子不合心意,隻要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輕則大發雷霆,重則大打出手,在他們看來,似乎隻有這麼做才算是盡到了父母的責任。殊不知,以打為手段教育出來的孩子,其性格有多麼的扭曲,下麵兩則故事就足以說明這一切。
故事一:
肖彬,正在念初中,成績中下,不愛說話,性格有些內向。對於同學的玩笑話或是嘲諷,他總是會記在心裏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在一次端午節和同學去看賽龍舟時,他竟然將一個平時總愛欺負他的男同學推下河去,這一舉動讓周圍人都大吃一驚。事後,班主任到肖彬家做了一次家訪,經過一番了解,才終於發現原來肖彬一直在父親的臭罵和拳頭下成長,對外界充滿恐懼。
故事二:
蘇凱,現在已經為人父,可是小時候的他卻是在媽媽的暴力教育下長大的。因為那時家裏經濟拮據,媽媽又是個好勝心強的人,為了教育好蘇凱,隻要考試成績不合媽媽的意,他就會受到懲罰,不是被扯耳朵,就是被打屁股。
在這種環境下,蘇凱終於從鄉村考上了大學,但是大學畢業後,蘇凱所有的事幾乎都是和媽媽對著幹。找了個媽媽不同意的女朋友,他主動提出與女友同居,最終奉子成婚,母子倆幾年不說話,直至現在也很少有聯係。
現在每當蘇凱看到別人孝敬母親,他總會無奈地說,我們母子倆別說生活在一起,就算是看上一眼,都會有一種敵對氣氛,相處就更沒有辦法了。
很顯然,在肖彬的世界裏,打得過別人已成為他的一個目標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成長的經曆告訴他,能夠解決問題的手段隻有暴力。所以,當他需要傾瀉屈辱和苦悶的時候,會選擇實施暴力這一手段,而不是把心中的苦惱向別人訴說。而在棍棒教育下成長的蘇凱,雖說還是個有出息的、健全的孩子,但是母子關係卻被活生生地扭曲了,這也實則是他人生中的一種莫大損失。
然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男孩經常被父親打,會變得退縮、幼稚、缺少男子氣、逆反、不願服從社會規範;女孩經常被父親打,會變得缺乏自尊、自愛和自信,而且容易早戀,學習成績也很差;如果孩子經常被母親打,會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沒有安全感。總而言之,打孩子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造成新的心理問題。
那麼,既然打孩子實屬一種落後的教育方式,父母為什麼還要打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