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學生這麼一說,這位學者不由地感慨起來:一個在中國曆史上打動了多少輩人的故事,怎麼在如今的“新一代”身上就不能引起共鳴呢?
不得不承認,在當下,祖輩在一些子女心中的地位出現了嚴重的淡化和“斷層”,看看如今的孩子吧,他們大多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而且在很多家庭裏,他們是全家幾代人的“核心”——眾情所依、眾望所歸的獨苗苗。可是,就是在大人超量的愛撫、過度的關心下,反而出現了適得其反的事情,在這些被捧為“小皇帝”、“小太陽”的孩子眼裏,從小就有這麼一個觀念:父母祖輩為他們服務是理所當然的,尊重和孝敬祖輩父母,他們根本沒這個概念。
當然,這一現象的背後還有許多不能忽略的環境因素。在商品大潮的衝擊下,一些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和價值觀嚴重喪失和扭曲,把尊老敬老這一傳統美德忘得一幹二淨,而他們的所作所為也會直接影響晚輩道德觀的形成。
想想看,如果孩子連養育自己的祖輩都不能孝敬,又怎麼會愛他人、愛集體呢?如果孩子對生身父母都沒有深厚的情感,又怎麼能有高尚的愛國主義熱情呢?所以說,“孝敬祖輩”從來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最基礎、最貼近現實的道德教育。那麼,為人父母者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這種品格呢?
1.父母做好孩子的孝道榜樣
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孩子對待祖輩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祖輩態度的影響,父母孝順,孩子自然也會變得孝順,孝敬祖輩就是在一代代父母的身體力行中傳承、沿襲下來的。所以說,要想培養孩子的一顆孝心,父母就要以身作則,下麵故事裏的媽媽就是一個孝敬祖輩的好楷模。
這是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媳婦是忙碌辛苦的上班族,兒子時不時就會到外地出差。
一天,媳婦下班剛進門,就跑進廚房張羅晚飯,吃過晚飯又趕緊忙家務,在這期間,她也沒有忘記給上了年紀的婆婆端洗腳水。婆婆看著媳婦忙裏忙外,心疼不已地說:“孩子,歇會兒吧!別累壞了身子。”媳婦聽了,隻是淡淡地笑著說:“媽,我不累。”
事實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這位媳婦幾乎天天都如此。
然而,媳婦的言行舉止早已被她剛滿四歲的兒子看在眼裏,盡管兒子還小,但是,這個可愛又懂事的孩子早就耳濡目染了這一切。
一天晚上,等媳婦收拾好一切後,小孫子竟然一聲不響地端來一盆水,搖搖晃晃地向媽媽走來,並嫩聲嫩氣地說了一句:“媽媽,你洗腳。”
此時,即便盆裏的水濺了出來,濺了孩子一身,孩子仍是一臉的燦爛。
2.給孩子表達孝心的機會
曾有一位媽媽臥病在床,七歲的小女兒主動要為她熬藥、做飯,但是這位媽媽猶豫再三,最後不但硬撐著自己動手熬藥,還親手做飯端給女兒吃。看到媽媽的行為,女兒心中不免有了這樣的想法:“媽媽即便是生病了,也用不著我的幫助,我沒必要太關心媽媽了。”從這以後,即便父母很勞累、有難處,這個孩子也是不聞不問。
很顯然,這隻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縮影。許多祖輩因為擔心孩子“累著了”、擔心孩子“做不好”、擔心孩子“學習分心”而剝奪了他們表達孝心的機會。其實,培養孩子的孝心是需要實踐的,讓他們有更多的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久而久之,才能使孝心在孩子身上紮根。
3.在細節中培養孩子的孝順習慣
要把孝心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從生活細節中培養,而且日常生活中,細節確實最能表達孝心。為祖輩倒一杯水、給祖輩捶一次背;好吃的東西請祖輩先嚐嚐;祖輩外出時,提醒他們注意天氣變化。這些細微處都能不斷增強孩子孝敬祖輩的觀念,讓孩子養成孝敬祖輩的好習慣。
為“忙爸忙媽”支招
讓孩子了解祖輩養家的辛苦,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孩子自然就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從心底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時要帶上孩子,讓孩子親眼看看父母是怎樣孝敬長輩的。
當家長身體不舒服時,要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藥,不要怕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
家長不要隻給孩子過生日,也要讓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
在孩子的心靈播下誠信的種子
在蘇聯作家班台萊耶夫的一篇叫做《諾言》的小說中,曾有過這樣一段內容:
一個七八歲的小孩,正在公園裏與幾個比他大的孩子玩兒打仗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