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忙中善引導——培養孩子的好品格(5)(2 / 2)

不過,雖說理財教育要趁早,但是家長們也要注意:在孩子的不同年齡段,理財教育也需有不同的方法和目標,凡事不能想著一口吃成一個胖子,懂得循序漸進,分階段教育,從小事開始才能在點滴中不斷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及能力。那麼,又該如何分階段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呢?

3~4歲:教孩子認識金錢

在正式進入理財教育前,先教孩子認識金錢,給其灌輸正確的金錢意識,而這個年齡的孩子理解事物的能力主要依賴於具體情景和事物。因此,父母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一些數額小的日常消費。比如,帶孩子購物時,可以讓他們自己挑選所需的用品,熟悉這些用品的價格,同時也讓孩子認識鈔票的麵額及其用途。

4~5歲:教孩子學會儲蓄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興趣的或是與自己相關的事物上,家長可以借此來引導孩子進行儲蓄。比如,送給孩子一個漂亮的錢夾或是儲蓄罐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並教導孩子往裏麵存放錢幣,同時告訴孩子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就能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針對孩子儲蓄的多少,家長也要及時給予獎勵,從而激發孩子對儲蓄的興趣。

5~6歲:培養勞動賺錢的意識

這個年齡的孩子已有小額自主消費的能力,這時父母要控製好孩子零花錢的數量,不能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也不能過於苛刻。而且父母也可以培養孩子通過勞動賺錢的意識,比如,讓孩子擦地板、給父母捶背等,讓孩子體會到金錢是通過勞動換來的。

6~8歲:教孩子合理利用金錢

此時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都很強,而且也喜歡和別人攀比,別人有的東西,自己也一定要有。父母與孩子講道理行不通,建議用實際行動引導孩子發掘生活樂趣,並讓他懂得金錢在生命中所占的分量。比如,孩子要某個高級玩具時,不如給他買些小零件,帶著孩子搞些“小發明”,既有了樂趣,也讓孩子擁有了自己發明的小玩意,當然事後還要告訴孩子,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不僅獲得了知識、樂趣,而且省下的錢還能做其他事情,這樣所獲得的收獲會多得多。

8~11歲:強化儲蓄意識

雖說此時的孩子已進入學校,有了獨立空間,但是自我約束能力還較差,身邊的錢總是很快花掉,看到新奇玩意不管實用不實用都會想要買。這時,父母可以給孩子開間“家庭銀行”,讓他們把沒花的零用錢存在“家庭銀行”,並且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相信,“家庭銀行”不會遺失,孩子存的錢也不會挪用。同時,根據時間長短,儲蓄多少,父母還可給孩子一定的利息,以此強化孩子的儲蓄意識。

11~12歲:培養理性消費習慣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獨立意識漸增,對家長的依賴性漸弱,父母應讓孩子自己規劃自己的消費。給孩子零用錢可以采取定時定量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自己必須規劃好自己的支出,否則就會出現虧空。而且也要培養孩子記賬的習慣,父母根據其賬目,給出一些意見,指導孩子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

12~13歲:培養綜合理財能力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有更多的購物需求,接觸的金錢麵額也越來越大,因此,父母應訓練孩子的綜合理財能力。比如,超市購物時,把錢交給孩子全權安排,同時把所買物品清單也交給孩子,讓孩子用最少的錢去實現預訂的目標。同時,也可讓孩子參與討論家庭財務問題,以拓寬孩子的視野。

13歲以後:培養信用意識

當孩子具備初級的理財能力後,父母可適當地向孩子“借錢”,並寫清借條上的相應內容,這不僅能讓孩子體會到幫助別人和被人幫助的樂趣,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信用意識。

為“忙爸忙媽”支招

父母給孩子的零花錢,他們不可能一下就花完,這時父母應及時教孩子學會儲蓄。

父母炒股、買基金、國債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向孩子透露一些這方麵的信息,讓他們知道錢也可以生錢,但是有一定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