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笨,為什麼表現不夠好?
跟孩子說一件事情,為什麼講一遍總是聽不明白,非得重複好多次?
孩子的聰明才智發揮了嗎,能不能再進一步?
……
所有的孩子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才能,而所有的好父母都要擁有一種善於發掘孩子潛能的本領。忙中學會激發,才能讓孩子的潛能得以完整開發和快速提高,即使孩子的才能與父母心中的期待有所不同,他們也照樣能在自己的舞台上昂首挺胸,描繪屬於自己的未來!請記住:天下沒有不聰明的孩子,隻有不聰明的家長。
孩子不笨,為什麼卻表現得不夠好
孩子不笨,為什麼表現不夠好?孩子的聰明才智發揮了嗎,能不能再進一步?這些問題都是家長最關心的。事實上,孩子是否擁有一個會思考的大腦,是否會學習,這才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家長不可能給孩子提供一切學習的平台,而老師也不能教給孩子一切所需的知識。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智力是可以培養的。當孩子具備這種能力時自然而然就會更聰明,在競爭中更具優勢。
首先,對於外界信息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是其聰明與否的起點。
現實生活中,很多忙於工作、家庭事務的上班族父母往往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孩子常會有小動作,小屁股在椅子上總會扭來扭去?為什麼給孩子講一遍總是聽不明白,非得重複好多次?為什麼孩子學東西的時候總是坐不住?為什麼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程,自己孩子的成績總是不如人呢?……時間久了,家長就會產生這樣的念頭,是不是孩子不注意聽講、太貪玩、不喜歡學習了?
其實,孩子並非生來就如此。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有的孩子學得快,而有的孩子卻學得慢呢?科學研究證實,對於外界信息,每個孩子都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
一般來說,孩子會通過視覺、聽覺這兩個渠道來接受新知識,如果這兩個渠道沒有完全暢通,孩子大腦所接受的信息就會打折扣。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當年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孩子,在若幹年之後,彼此之間會出現非常大的差異。實際上,恰恰是因為每個孩子吸收知識的差異而導致了這種差距,而這種差距即便是依靠刻苦努力、重複學習也並沒有因大腦本身接收渠道的通暢有所改善而發生變化。
其次,智力因子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孩子的聰明程度。
先來認識一個概念——智力因子。心理學家發現人的智力不是簡簡單單的,而是由很多個智力因子組成的。大腦智力分為一百二十個智力因子,分別掌管著人們對不同信息的學習和理解,而且每個人的智力因子的發展水平也是不相同的。正是因為每個人的智力因子的發展水平存在這種差異,所以在對不同類型的信息進行接收、處理、轉換、運用時,不同的人表現出的能力也會有所差異。
比如說,有的人特別擅長寫作,他寫的文字總是那麼生動而流暢;有的人擅長談論,對於某一話題他會展開滔滔不絕的評論;有的人善於處理圖形類信息,他會在很短時間內設計出時尚又美觀的房間,而且對於色彩以及飾品的運用也是恰到好處;有的人對看起來枯燥乏味的數字和符號很敏感,能夠輕而易舉地從這些數字和符號中看出關聯、作出分析。
我們都知道,正是通過人體的感官係統,才會有源源不斷的信息輸入我們的頭腦中,於是,我們將這些信息進行分門別類,便有了圖形類、符號類、語義類等信息。而完成對輸入到頭腦中的各類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就是思維。事實上,思維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完成這個過程,如認知、記憶、評價、聚斂思維以及發散思維。很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恰恰是我們的思維能力決定著我們的智力水平。
既然思維能力對孩子的智力水平如此重要,所以,作為家長就應該在了解孩子在處理類別信息時所表現的不同能力的前提下,及早地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使他們的思維結構趨於平衡,全麵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這樣才有助於發揮孩子在今後的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優勢,改善他們的弱勢。
最後,注重兒童思維能力的訓練,讓孩子更聰明。
固然孩子聰明與否會受到先天遺傳及後天的家庭教育影響與製約,但是,後天開發與培養更為重要。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有針對性地進行思維訓練正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關注與重視。
這種思維訓練是通過遊戲的方式,用係統科學的方法刺激孩子的智力因子,從而讓他們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均衡發展自我的理解力、記憶力、判斷力、創造性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便會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毫無疑問,這種能力不但能使孩子的思維更靈活、更具創造力,而且還能幫助孩子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積累更豐富的知識和體驗。下麵這個小朋友就是思維訓練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