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從三歲半開始參加思維訓練。以前的她遇到什麼事情不是叫媽媽就是喊爸爸,根本不會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後來,在進行了思維訓練後,美美漸漸學會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一天早上,美美洗漱時不小心把漱口杯掉在了地上,衣服袖子也給弄濕了。媽媽看到了,本想給她換一件新的,可是美美卻說:“不用了,這件衣服剛穿上,我把紙巾墊在袖子裏就行了。哦,媽媽要不你用吹風機幫我吹幹袖子吧。”
很顯然,這是一個懂得變通、善於解決問題的孩子,而她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能力跟其長期以來的思維訓練不無關係。要知道,無論家長如何絞盡腦汁為孩子建構怎樣的知識結構,這一切終將被信息和科技的發展所更新,而幫助孩子建構更高水平的獲取新知識、適應不斷變化的思維能力才是使孩子受益一生的智慧。
為“忙爸忙媽”支招
每個孩子在智力發展的具體方麵各有長短,不能拿孩子的短處與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這樣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應注意發揮孩子的長處,補足其弱點。
家長在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不要忽視非智力因素,如培養孩子善良、自信、孝敬祖輩、樂觀、抗挫能力等品質,要知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家長不能顧此失彼。
不要扼殺孩子的想象力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冬天天冷了,孩子便想金魚也會冷的,於是為了讓小魚也暖和一下,就把開水倒入魚缸,結果小魚全都死掉了;大人常對他們說喝牛奶、喝豆漿的孩子會長得快,孩子便想象給“小樹”喝牛奶或是豆漿它也能長得快,於是就把牛奶或豆漿喂給“小樹”喝,結果被家人罵了一頓……長久以來,孩子的這些想象“作品”多是父母打壓的對象。為此,我們不得不有這樣的思考:是我們用了太多的常規思維,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嗎?
小凱小的時候,有一次中秋節,爸爸媽媽帶他到鄉下的爺爺奶奶家團聚。那天晚上,月亮又圓又亮,把院子照得明晃晃的。
一家人圍坐在月光下的木桌旁有說有笑,小凱媽媽正在切奶奶親手做的大月餅,爺爺抱著小凱耐心地給他講月亮裏的故事。
“月亮裏有棵高高的桂花樹,樹下還有一個小人影兒,這個人叫吳剛,他正在砍樹呢。”爺爺指著月亮上模糊的陰影說。
小凱仰著臉,伸直脖子望著頭頂上的月亮,可是他根本看不清楚爺爺說的東西,他想了想說:“我要坐電梯上去看!”
爺爺笑著說:“傻孩子,月亮多高啊,哪來那麼高的電梯?”
“我自己修,等我長大了,我就會修了。到那時,我會和佳佳、樂樂他們到月亮上去玩兒,爺爺也跟我們一塊兒去!”小凱大聲說著。
坐在一旁切西瓜的爸爸聽了,笑著說:“咱小凱長大了做個宇航員,就能做宇宙飛船到月亮上去了。”
“不,我就要坐電梯,我喜歡坐電梯!”小凱堅持自己的主張。
“行,我們小凱就坐電梯上去。”小凱媽媽向著孩子這邊。
爸爸聽了,反倒跟媽媽爭論起來:“看你給孩子灌輸的什麼思想,應該讓他從小學習科學知識,不能往不切實際的方麵引導。”
“孩子的想象力該好好保護,沒有想象哪來的科學!”顯然,小凱媽媽不讚成爸爸的觀點。
小凱爸爸依舊認為自己的話有道理,一臉嚴肅地說:“想象也不能脫離現實,太離譜了,那樣的話,就不是科學而是荒謬了。”
小凱媽媽覺得不應該當著孩子的麵再繼續爭論下去,於是就掛了免戰牌。
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麼一個有著天真爛漫幻想的孩子呢?而每當孩子說出或是做出在成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甚至是異想天開的言語或是舉動時,你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在三歲以後便進入了想象的年紀,他們開始會將小腦袋裏的所見、所聞、所想進行重組,然後合成出一種成人無法相信的“作品”,也許是白雪公主與龍貓的一次相識;也許是孫悟空與外星人比武的故事;也許是把鳥的翅膀插在貓的身上,變成了一隻飛天貓;也許是將魚的鰓放在狗的下巴上,轉身就變成了一隻潛水狗。其實,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就蘊藏著一定的創造想象能力,而且他們最初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