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忙中善激發——孩子變聰明就這麼簡單(2)(1 / 3)

眾人聽了,也不再說什麼了。

毫無疑問,蕾蕾媽媽的觀點是正確的,也是值得肯定的。研究表明,人體大腦中與手指相連的神經所占的麵積較大,換句話說,就是勤動手有助於刺激大腦皮層並促進其分化和成熟,這樣孩子的大腦就會日益發達而聰慧,成語“心靈手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且事實上,嬰幼兒的許多知識與技能都是在動手的操作活動中不斷地了解與掌握的,而其思維活動也是在這種操作活動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可以說,動手能力是孩子的一種最基本又十分重要的學習能力。

而且對於蕾蕾而言,勤動手不僅讓她收獲了勞動帶來的快樂,也更好地促進了她智能的發展,同時還激發了她創造的欲望。事實也證明,在蕾蕾的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好多特立獨行的想法,雖說這些設想不一定會在今後變為現實,但是它們卻在蕾蕾思維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促進作用,這種讓其終身受益的行為,無疑是沒有嚐試過自己動手的孩子所無法體會和擁有的。

當然,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也要抓好“關鍵期”。我們都知道,在孩子生命的最初三年裏,他們所獲得的經驗將決定其大腦的構造,這麼看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一定要抓好這個“關鍵期”。比如說,閑暇時,常打開寶寶緊握的雙拳,讓他感知手指舒展時的輕鬆;喂奶時,把寶寶摟在懷裏,將你的手指伸進他的手心,輕輕地摸一摸,緩緩地搖一搖;洗手時,把你的手指尖輕輕伸進寶寶的手掌,在他的小手心上輕輕地來回轉動,邊洗邊按摩。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細節都能在無形之中促進孩子腦與手的協調發展。

等孩子稍大以後,對其手部的訓練則應向更高層次發展。比如,教孩子自己係紐扣、係鞋帶;自己穿衣服、脫衣服;自己使用湯匙等,總之請記住,養孩子不是大人包辦代替、親力親為,給他們自由的成長空間,孩子自然會學會應備的能力。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堅持性,要不然你的努力很可能會前功盡棄。

其實,不僅年幼的孩子需要加強手部訓練來促進智力開發,即便孩子步入少年乃至青年也不要忘記教導他們堅持經常有目的地使用自己的雙手,尤其是多做精細動作。像編織、做針線、繡花、寫字、繪畫、彈琴,還有排球、籃球等體育活動都有助於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而待到孩子長大成人的那一天,自然也會因此訓練而受益終生。

總而言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明智的父母是不會放棄孩子動手練習的機會,而是盡己所能地給孩子創造動手的機會,這樣孩子才會真正地“心靈手巧”。

為“忙爸忙媽”支招

許多孩子在剛會自己吃飯時就急著用筷子,家長須知道這是練習手部精細技巧的好機會,應當予以鼓勵,而不是包辦代替或是幹脆剝奪孩子的這個機會。

在手腦協調的訓練中,家長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每次都手把手地幫助孩子,隻要每天都有意識地訓練幾次就可以了。

被文字浸潤的孩子

文字是思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過文字我們可以表達概念,借助概念我們能展開聯想和想象,然後做出進一步的分析推理和判斷。不僅如此,文字也是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下麵這兩位聰明媽媽的教子理念和教子方法就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故事一:

紫娟媽媽是位中學語文老師,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她深刻認識到,對文字情感的淡漠和對其功能的漠視,幾乎成了當今很多孩子的一個通病。

出於自己的工作性質,她曾做過很多努力,希望糾正學生們的這一偏向,可是對於孩子們已經養成的思維惰性,想要改變又絕非易事。所以,對於紫娟這一代人,她就非常注意引導他們熱愛文字、善用文字。

每當紫娟和她的小夥伴一起玩耍時,紫娟媽媽就會因勢利導啟發他們關注文字。比如,說到手,她會引導孩子們盡量舉出表現手的動作的詞彙,光是單音節詞,就能舉出拿、捏、握、抓、摸、拉、推、打、撓、摳、彈、撕、掐、擰、拎、拍、舉等這麼多詞來。

在孩子們舉出這一堆相關的詞以後,紫娟媽媽還會讓他們比較這些詞在表現情狀上的差別,這時孩子們就會模擬這些詞語的動作。每每這個時候,不光紫娟,還有佳佳、陶陶和燦燦,當然還有其他小朋友,都會開動腦筋,盡情展示文字獨特的表現力,而每次又是因為他們逗趣而誇張的“表演”,讓每個人都樂得哈哈大笑起來。

不僅如此,紫娟媽媽還試圖進一步啟發孩子們,引導他們把同一個詞放進不同的場景,然後體味文字情狀的細膩差別。比如說,單就一個“掐”字,孩子們會發現,它不僅可以有不同的力度,還可以有不同的情感,當然也會引發不同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