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
奇奇媽媽在翻閱了很多教育資料後,逐漸認識到中國文字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美,而古典詩歌不僅濃縮了母語的精華,更以其特有的節奏感、韻律感、美觀性散發著迷人而高貴的氣質。於是,她堅定了一個認識:兒童應該大量背誦詩歌,尤其是古詩。
在奇奇三歲前,媽媽認為讀詩不用解釋,隻要把讀詩當作唱歌,體會其中的韻律感就行。看到這裏,也許有些家長認為這隻是鸚鵡學舌地記住一些音節,不讚同這樣的觀點。其實並非如此,殊不知,藝術首先是需要感知的,而古詩詞平仄押韻,韻律感好,良好的感知自然會慢慢達到“理解”。
到奇奇四五歲,懂些事情時,奇奇媽媽就開始正式教她讀古詩了。剛開始,她會和女兒一起讀配有插圖的《幼兒讀古詩》,這些詩都很短,一般隻有四句,讀熟了再一起背。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她還會再加進“講解”。關於講解,奇奇媽媽也很有一套。她始終認為學古詩要避免“過度解釋”,一是要足夠地信任兒童的領悟力;二是詩文中的文字美與意境美重在體會,解釋反倒束縛了想象力,破壞了語言自身的美感。因此,每次講解時,奇奇媽媽隻會把這首詩的意思簡要地說一下,同時把會影響孩子理解的一些詞解釋一下。比如,在教奇奇背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詩時,她隻解釋了什麼是“曲項”。
漸漸地,奇奇讀得多背得多了,不僅能很容易地理解字麵意思,而且也逐漸學會了領略詩歌中方方麵麵的美。
奇奇上小學時,一次母女倆一起讀杜甫的《登高》,當她們讀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奇奇沉默了,輕輕歎了口氣,說:“寫得真好呀!”事實上,奇奇媽媽從未解釋過這句詩,而奇奇卻讀懂了,並被語言的美深深打動了。
很顯然,這是一些被文字浸潤的孩子。在他們的腦海裏,浮現出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和一幅幅鮮明的場景,毫無疑問,這給他們帶來了豐富的認知和無限的快感。而那些被古詩文浸潤的孩子,更能在頭腦中輕鬆再造詩文中的情景和意象,從而走進作者的原創世界,與他們情感相通。事實上,通過深入挖掘文字所蘊涵的信息,孩子們的理解力、感悟力、聯想力以及想象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開發。
然而,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從小就被視聽媒介所包圍,他們對缺少絢麗包裝的文字不感興趣,更不要說去耐心發掘它的內在美感了,結果隻會導致他們思維的浮淺和散漫,喪失了深入思考的能力,而更嚴重的是,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智力的後續發展。
所以說,忙爸忙媽們從現在開始就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不要擔心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引導能力不足,也不要擔心對孩子的文字熏陶已為時已晚。其實,引導隻不過是起一個指路的作用,隻要開始,什麼時候都不晚,父母的責任就是把孩子領進大門,鼓勵他們前行探索。
為“忙爸忙媽”支招
爸爸媽媽們要充分重視文字發展思維的功效,及早給孩子提供一些文字讀物和思索空間,避免孩子從小習慣於被動接受,從而喪失了思維的主動性。
每個人的學習時間都非常有限,家長應該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孩子。
兒童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此時閱讀和背誦的東西會真正刻進他們的腦裏,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財富。
家長不要讓孩子認為背古詩是一項任務,而是一種愛好,一起慢慢享受。這樣孩子才會對學習古詩有長久的興趣。
讓孩子接觸一些數理趣題
數理趣題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不僅能發展孩子的抽象思維,有助於孩子智力的發展與提高,還能激發孩子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從小熱愛科學的習慣,而且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與鑽研精神。
所以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他們選擇一些有一定思維難度的趣味問題,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尋求答案,對其身心的健康發育大有裨益。
悅悅和芸芸同住一個小區,兩個小夥伴從小就一起長大。
一個周末的午後,芸芸來悅悅家玩兒,悅悅媽媽想鍛煉一下她們思考問題的能力,就給她們出了一個有趣的數理題,題目是“如何把十棵樹種成五行,而且每行要保證有四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