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忙中不鬆懈——培養愛學習的習慣(1)(2 / 3)

聽了媽媽的話,大偉一下子茅塞頓開,大聲地說:“太好了!媽媽,我一定好好學習!”

很顯然,聰明的媽媽發現了孩子內心想要實現的目標,並以此作為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前提。事實也證明,恰恰是在目標的吸引下,大偉樹立了正確的學習目標,每天不僅能按時完成作業,還會利用課餘時間豐富自己的知識。

可見,對於孩子的學習,一定要讓孩子明確自己的目標,隻有目標明確了,學習才會有動力,而這樣的學習無疑會讓孩子有一個更主動、更快樂的心態,反過來,這也會讓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忙爸忙媽”支招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把學習的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讓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小目標,在實現一個個小目標的過程中,孩子不僅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而且快樂而主動的學習態度也會讓他們離大目標越來越近。

幫助孩子製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並鼓勵孩子持之以恒地達成目標,同時,當孩子完成目標以後要及時給予恰當的獎勵。

學習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說:“對一切人來說,隻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古往今來,很多科學大師、文壇巨匠、事業巨子以及在各個領域中獲得成功的人,無不是從興趣愛好起步的。對此,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由此看來,興趣著實是每個人成功路上的“敲門磚”。

不僅如此,在孩子的學習之路上,興趣更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為一旦孩子對某件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往往說明他們在某方麵有著別人所沒有的潛力和優勢。於是,強烈的求知欲就會促使他們主動地學習,作為父母,應該支持孩子對他感興趣的東西進行學習、探索和研究,毫無疑問,這樣勢必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畢加索小的時候,非常討厭老師教的那些枯燥的東西,他的眼睛總是盯著老師頭上的掛鍾,盼望指針能走得快一些。

“老師,我要上廁所。”不耐煩的畢加索總會這麼跟老師說。

“不是剛上課嗎?”被打斷講課的老師很不耐煩,“去吧,去吧!”

畢加索走出教室,實在無處可去,便又回了教室,但是沒過一會兒,他又坐不住了,脫口而出說:“老師,我能為你畫張像嗎?”

“什麼?你給我畫像!”老師瞪著眼,氣憤地說,“去吧,去吧,上廁所去吧。”

後來,畢加索在課堂上搗亂的事被父親知道了,他的父親並沒有批評孩子,反而認真地問道:“孩子,你真的想畫像嗎?”

畢加索聽了,肯定地說:“是的,我討厭上課,我隻想畫像!”

看著兒子對自己的想法如此堅定,父親想了一下,說:“好吧,我送你去學畫像,但是,你要答應我除了學畫像,也不要拒絕學習其他的科學文化知識。”

這之後,父親把畢加索送到了當地一家有名的美術學校。不僅畢加索本人而且他周圍的人也發現,對於美術,他表現出的耐力是如此的驚人,與小學課堂上的表現簡直就是判若兩人。

看到兒子對美術是這麼的熱愛,父親決定讓他一直在美術學校學下去。

很顯然,這是一位善於尊重孩子興趣和愛好的家長。事實上,隻有在尊重孩子興趣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地去引導和教育孩子,這也是小畢加索日後為何會大有作為的原因之一。

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父母總會做出一些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不善待孩子興趣的舉動。比如說,有的孩子喜歡動手操作,經常會將家裏的玩具、小機器拆開或是重組,在他們操作的過程中,難免會將一些有用的東西變成了廢物,這種時候,家長很可能會阻止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快停下來,不要動手了,不好好學習,瞎鼓搗這些能有什麼出息!”

其實,當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完全可以這麼想:喜歡動手製作恰恰說明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比較強,而且這麼做的時候,對孩子的大腦也是一種鍛煉。家長還可以借用孩子在拆卸或是組裝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一步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和查找資料的能力,這樣孩子就會養成主動讀書、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了。如果孩子依舊弄不明白的話,家長還可以激勵他們好好學習,等把基礎打好了,將來有了淵博的知識便能解決這些難題了。毫無疑問,這樣做可以極大地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