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忙中不鬆懈——培養愛學習的習慣(2)(2 / 3)

就這樣,我一直以“讀”的方式給萍萍講故事。隨著萍萍的慢慢長大,這種以“讀”代“講”的方式絲毫沒有影響她的理解,而且還豐富了她的語言詞彙。後來,我漸漸發現萍萍在說話的時候,總是能找到恰當的詞來表達,而身邊很多同齡小孩總是想要表達卻不知如何說,或是根本就是詞不達意。

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萍萍開始認識一些字了,於是我又進一步,從由我手指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改成由她手指著我來讀。慢慢地,萍萍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懂得把故事與文字聯係到一起了。

萍萍媽媽給孩子講故事時,並沒有怕孩子聽不懂,就把書麵語轉化成通俗的口語,而是堅持認為孩子天性中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給她“讀”或是給她“講”,對她來說一樣有吸引力。所以,在萍萍的眼裏,文字一點不空洞,也不枯燥,而是有趣而生動的。這就好比一個從小講漢語的人麵對英語時覺得有難度,而一個從小聽英語的孩子卻從不覺得聽英語是件困難的事。事實上,讓孩子輕鬆識字不僅對於學前或小學識字階段的孩子有意義,也可能對其一生的學習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看過這個從小在“讀”或“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再讓我們看看下麵這位對於閱讀有點一發不可收的勢頭的孩子。

浩涵媽媽如是說:

浩涵剛入小學就能達到一個三年級孩子的識字量及閱讀水平,這個小小的“奇跡”既讓家人驚喜,又讓老師感歎。但是,我們夫妻倆心裏非常清楚,浩涵是個極為平常的孩子,他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裏認識很多字,實際上是個簡單而自然的過程,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必然。我想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有意無意間施行的一種正確教育方法,總有一天會收獲豐碩的成果。

浩涵從小就喜歡纏著爸爸媽媽給他講故事,很多時候,居然還會自己拿本書像模像樣地看起來,讀得津津有味。在他第一次體會到識字帶來的閱讀樂趣後,對看書的興趣就越來越濃了。後來,每當我們帶他到公共場所時,總會不失時機地指給他一些文字看,事實證明,這一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兒子輕鬆邁過了“識字關”。

比如,我們一家三口逛動物園時,會一起讀指示路牌,再順著路牌找到想要看的動物;帶浩涵逛百貨商場時,我們會先一起看購物導示牌,再順利地直奔我們要去的樓層;在地鐵候車時,我會給他讀“禁止吸煙”,告訴他這裏人很多,空氣不好,這個牌子是在提醒乘客不要在這裏吸煙。

久而久之,浩涵養成了一種習慣,看到字就想讀出來,而遇到不認識的字也會問我,每每這種時候,我總會興致勃勃地和他一起讀那些招牌,碰到一些有趣的名字,我們還會一起談論一下。

雖說通過這種方法認識的字都是零零散散的,但是在我們倆繁忙而顧不上給浩涵講故事的時候,他會顧不上文字的生疏,囫圇吞棗看個大概,以此滿足他的好奇心。而且,每次我們都會及時給予誇獎,他不認識的字也會盡快給他讀一讀,從此之後,浩涵對於閱讀甚至有點兒一發不可收的勢頭,書越讀越多,字也越認越多。

教孩子識字,我們從來都不提倡機械的不理解的電報式識字,也就是說寫一個字,念給孩子,會了再教下一個。這種做法也許當時見效,但是時間一久,孩子就會把前麵學的全部忘掉。然而,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去識字,孩子既願意聽,還認了字,而且還懂得了這個字或這個詞怎麼運用。浩涵家長的聰明之舉就在於他們明白學以致用在教孩子識字時的重要性。

從上述兩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合理正確的方法往往是美的,也是有效的;而錯誤的方法隻會把原本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而低效。任何時候,每位家長都要記住這句話:我們在兒童教育中,要特別注意尋找好方法,而不是想當然地去教孩子。

為“忙爸忙媽”支招

把學習生字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孩子學起來輕鬆,家長教起來也很輕鬆,而且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孩子識字不要過早,也不要過晚,而要符合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隻要家長善於發現、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就會發現其實這個契機就在你的身邊。

家長會萬萬不可錯過

說起家長會,恐怕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總能看到一些白發蒼蒼的爺爺、奶奶或是姥爺、姥姥在專注地聽班主任老師講話。當然,也會經常看到空缺的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