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慧慧無可奈何地下了床,從書包中掏出書本,自己獨自寫起來,慧慧爸媽就回自己的房間去了,不過,他們一直在靜靜地聽著她的動靜。大概過了二十多分鍾,慧慧寫完了語文和英語作業,大約又寫了十幾分鍾,數學作業也寫完了,慧慧自己收拾書包去睡了。這時,慧慧爸媽才把懸著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沒提這事,就當什麼也沒發生過。
自從這件事情之後,慧慧回家總是早早地就把作業寫完,慧慧爸媽看了心裏也很高興,但是並沒有因此而誇獎她、表揚她,隻是淡淡地告訴她應該保持,養成一個好習慣,表情中流露出對她的滿意。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覺得自己陪在孩子身邊,孩子會有安慰,會寫得更快更好。而且除了慧慧這種“陪”的情況以外,家長們還會有各種各樣陪的方式。抱怨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家長就索性搬個凳子坐在旁邊盯著,這可以說是非常形象地“陪”;抱怨孩子寫作業質量不高,家長就會時不時地走來走去,先了解孩子在寫什麼,過一會兒,再來看看寫得怎樣,最後更是忘不了細心地檢查。總之,無論何種陪法,在孩子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家長都會全程參與,從頭關照到尾。
盡管很多時候,家長“陪”的用意在於敦促孩子按時按質地完成作業,遇有不解之處,可以及時給予輔導。而且家長也可從中掌據孩子的學習動態,主動與學校老師取得聯係和配合。但是家長的“陪”帶來的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其負效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孩子會刻意給家長表現出痛苦的一麵,以博得家長的同情,這樣不僅影響他專心寫作業,還會影響速度。二是家長的陪同會讓孩子覺得完成作業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是他和家長共同的事,時間長了,就會對家長形成依賴思想,課堂聽講易思想溜號,注意力難於集中,反正回家了,爸媽會再講一遍;作業不會做了,反正有爸媽幫忙;作業完了,也無需檢查,反正有爸媽把關。無疑,這對孩子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質、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方麵的培養和發展都是沒有任何好處的。三是一旦家長陪同,總免不了要嘮叨,不論是對孩子的不滿,還是善意的提醒,這些話不僅弄得孩子煩,而且對當時的情況也沒有任何意義。另外,受家長自身知識結構、教育文化水平等因素的限製,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與老師所授內容有出入甚至是相悖的境況,這樣無疑會給孩子帶來疑慮和困惑,讓他們無所適從,對老師或父母所講的知識持不信任態度,久之,容易削弱孩子的求知欲。
顯然,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絕非長久之計,更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誤區。然而,給孩子創設一個安靜、獨立的空間,時常施以關心、督促,逐步使孩子養成自覺、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才是為父為母最須關注的。
為“忙爸忙媽”支招
作業的正確率要根據孩子自己的具體情況來定,要跳一跳夠得著,不能過低或過高。
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做好作業是學生應該做的,做得又快又好是令自己感到很開心的一件事,而不是因為爸爸媽媽開心了,自己才努力做作業的,這樣才能逐漸調動孩子的內在動力,他才能走得更遠。
培養孩子專心學習的習慣
很多成功的人,如科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其中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素質:那就是善於集中注意力,善於專心做一件事,善於投入於每一時刻的研究、學習和努力。這裏所說的專心不僅是心理學上講的注意力的集中問題,更廣泛地說,也是精力的集中、思維的集中、智慧的集中、能力和能量的集中。
具體到孩子的學習而言,如果他們的精力、注意力、思維、記憶力都能在一個個具體的學習目標上集中,在學業上,就會有高水平和高效率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