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實生活中,又經常會聽到家長這樣的抱怨:我的孩子學習時總是不專心,一會兒要喝水、找東西吃,一會兒要看電視、玩兒遊戲,一會兒又坐在書桌旁發呆、望著天空想入非非;我的孩子做作業時,隻要有人說話就搭茬;隻要外邊有人走路,就無法專注於學習;我的孩子上課聽講時總是靜不下心來,一會兒玩兒手中的東西,一會兒和同學說話,一會兒又望向窗外……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總是不能專心學習呢?”或許,這是很多父母都會有的疑惑。先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孩子心理壓力過重,遭到諷刺、嘲笑、挖苦、受到不應有的幹涉時,由於心理不平衡,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就很難把精力專注於學習上。
如果孩子學習負擔過重,整天像機器人一般,隻知道學呀學,再加上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班,這樣就極易讓孩子產生煩惱情緒,影響到學習的專心。
如果孩子受到來自電視節目或是家庭發生的爭吵等刺激和幹擾的話,會因外界影響而無法集中注意力。
如果孩子身體出現某些不適,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困乏、饑餓等,就會出現學習不專心的現象。
其實,在每個孩子的頭腦裏天生就都有專注的成分,隻不過由於後天引導上的差異,導致了這方麵的差距。所以說,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養成專心學習的習慣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專心學習的習慣也需要通過訓練才能一步步地形成。
1.激發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對於他感興趣的事,才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力。孩子看電視、玩遊戲,不用人提醒,他們自然也能專心致至,因為有興趣,才能調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就要著力培養孩子各方麵的能力和興趣,比如,家長可以利用業餘時間,經常陪孩子出去郊遊,參加體育、音樂活動等,或是帶他們玩一些具有啟發性的玩具,在這些過程中,家長就會慢慢發現孩子的興趣,到那時,家長再因勢利導,引導孩子專心、獨立地學習。
2.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有些家長一麵要求孩子乖乖地在房間裏看書學習,一麵自己又在客廳將電視聲音開得很響,這種外在的環境很容易使孩子分心。因此,要讓孩子專心學習,家長自己就要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3.速度適宜,防止疲勞
學習的速度是孩子在學習時保持注意力的重要條件,不宜過快,也不宜過慢。如果學習速度太快,孩子對學的東西就理解不深;如果學習速度太慢,孩子的思維就會不緊張,容易渙散,也會影響學習效果。所以,家長在指導孩子學習時要做到勞逸結合。
4.提高孩子的責任感
一個人對學習的專注程度往往與有沒有責任感密切相關,如果孩子對學習有高度的責任感,就能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即使有幹擾,也能抵製幹擾專心學習。相反,如果孩子對學習沒有責任感,把學習看做是苦差事,學習時就會思想開小差,那樣也一定學不好功課。所以,要想提高孩子在學習上的注意力,就要努力提高孩子在學習上的責任心。
其實,培養孩子專心學習的習慣遠不止這些,家長應該意識到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長期的學習實踐中不斷養成的,因此,家長要隨時督促孩子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為“忙爸忙媽”支招
家長要逐漸為孩子增添適合的玩具,等孩子有需求時再逐步拿出來。
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給他講些專心致誌學習的故事,提高孩子對注意力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啟發孩子的專注自覺性。
理解的記憶更重要
記憶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也是人類進行各種思維活動的一個重要前提。可是,如果我們的大腦沒有儲蓄一定量的信息,就如一個原料貧乏的“工廠”,而人體這台機器要想正常運轉也是很困難的。
正是因為這一點,很多家長往往會要求孩子從小強記各種知識,在他們看來,孩子能不能理解這些知識並不重要,而隻要記住了,待他們長大後自然就會慢慢明白了。
殊不知,機械記憶的遺忘率是非常高的,如果不經常複習死記硬背的知識,這些知識很快就會被遺忘掉。而且另一方麵,一旦沒有經過大腦思考和理解的機械記憶形成了習慣,還有可能促生孩子的思維惰性,降低他們的思維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