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忙中不大意——細心的父母勝過高明的醫生(3)(3 / 3)

看醫生不再說話了,這位年輕的媽媽著急了,忙亂中叮囑兼命令地對醫生說:“大夫,你給我家孩子開點好藥,孩子還小,多受罪呀?”

醫生看了看這位媽媽,清了清嗓子,認真地說:“你家孩子的問題不大,糾正一下飲食習慣就好了,既然你的孩子不適合吃魚,就別再吃魚,改吃一些肉類吧。等孩子體質增強了,很少犯病了,再每周吃一次海魚試試;如果孩子身體健康,就每周吃一次,如果還是犯病,那以後就不要吃魚了。”故事二:

有一位可愛又聰明的小男孩,吃飯香噴噴、睡覺甜蜜蜜。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活蹦亂跳的孩子總會時不時地往衛生間跑,原來他在拉肚子。一連幾天,孩子腹瀉不止,這可讓家裏的大人心急如焚。

後來,爸爸媽媽把他帶到醫院,醫生診斷一番後才查明原因,原來是孩子吃了一種補鋅的營養品造成的。

媽媽回憶說:“看到別家的小朋友都在吃這種補鋅的營養品,於是,就給自己的孩子買了些。”

一旁的爸爸也是滿臉的疑惑,不由地說:“看到別人的孩子吃了這種營養品都是好好的,就沒往這方麵去想,怎麼也沒有想到,竟然會是這種營養品惹的禍。”

聽了這對夫妻的話,醫生很認真地對他們說:“每個孩子的體質是不相同的,自然他們對各種食物的反應也會有差異。”孩子的父母聽了,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醫生繼續認真地說道:“從現在開始,你就要為孩子停掉這種營養品。”

果然,自從停掉這一營養品以後,孩子並沒有接受其他治療,腹瀉很快就痊愈了。

上麵兩個故事都在告訴我們,導致孩子生病的“罪魁禍首”就是所吃的食物。一旦健康的孩子生了病,第一個可能就是孩子的飲食出了問題。

其實,不隻飲食,如果孩子生病了,家長還要仔細回想孩子生病前後在穿衣、睡覺、運動等方麵有什麼與之前不同的地方,然後,將不同的地方及時改正過來,再注意日常飲食營養和合理的休息,相信用不了多久,孩子的身體自然就會康複了。

有一個上小學六年級的孩子,與同齡人相比,樣子很瘦小,臉上還長了不少小痘痘。

最近半年,孩子身上的許多表現讓他的爸爸媽媽很是著急。孩子的胃口、睡眠一直不好;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比以前吃力了許多,學習成績也下降了。

後來,一家三口來到當地有名的一家醫院,醫生溫和地問著孩子:“你是半年前出現這些情況的嗎?你在半年前有沒有生過病?或是有沒有什麼異常的事情發生?”

孩子想了想,認真地對醫生說:“從參加學校的短跑集訓開始,我就有些不自在的感覺,後來,集訓了半個月,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更強烈了。”

聽孩子這麼一說,醫生又握著他的手掌看了看,之後,醫生嚴肅而細致地對孩子的父母說:“他的身體素質不是很好,他的胃腸功能比較弱,特別是額頭上長了很多小痘痘,這就意味著他肝血不足,也就是說孩子的氣血兩虧。以他現在的這種身體狀況是不適合參加劇烈的體育運動的,隻能適當地鍛煉身體。”

孩子的家長互看了一眼,一臉的迷茫,醫生繼續耐心地對他們說:“不過,你們也不必多慮,在這種情況下,先要引導孩子減少運動量。如果孩子因運動後胃口不好而體質下降時,要及時給他吃些易消化的牛肉,當然,一定要燉得爛爛的,要知道,牛肉可是恢複體能最快的食物啊。”

很顯然,要想讓孩子盡快康複,家長首先要學會細心觀察、總結,幫助醫生找到孩子患病的真正原因,如果家長不注意觀察,不能準確告訴醫生孩子的症狀,醫生很可能就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終隻會耽誤了孩子。找明原因之後,再配合有效的治療,這樣才能讓孩子的不適慢慢減輕直至消失。

為“忙爸忙媽”支招

每個人都有不適合自己身體的食物,如果孩子忽然不舒服,最大可能就是吃了不適合他的食物,多數情況是寒涼或不易消化的食物。

家長要學會為孩子記錄生病日記,這樣就可以在預防和治療上少走彎路,要知道,細心的父母遠勝過高明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