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忙中不抱怨——善待祖輩伸出的援手(1)(1 / 3)

我和老公都是辛苦的上班族,基本沒有時間帶孩子,也不會帶孩子,想了想,決定把孩子交給老人帶,我們隻管掙錢養家。

自打爺爺奶奶帶了孩子,我們和孩子越來越不親了,孩子也被慣壞了,家庭矛盾也多了。

老人特別溺愛孩子,方法也欠科學,但是,我們都有工作要忙,也疏於這方麵的引導。

……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年輕父母沒有時間帶孩子,也不會帶孩子,於是把孩子交給老人,自己掙錢養家。而且老人的時間相對比較充裕,大多也樂於為兒女效力,照顧孫輩。可是,直到有一天,當孩子的表現沒能如你所願,當忙碌的父母對老人心生抱怨時,才意識到不能把孩子完全托付給老人,要學會善待祖輩伸出的援手。當你領悟了這一點,孩子才能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成長,而祖輩、父輩、孫輩三代也才能其樂融融。

養育孩子,到底誰說了算

養育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大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每一雙手都嗬護著孩子,每一顆心都牽掛著孩子。常言說:“人多好辦事。”的確,在全家人共同參與下,孩子能夠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與關懷。

但是,俗話不是還說:“人多矛盾也多。”誠然,每個人都是為了孩子,但是各人有各人的經驗、判斷與做法,一旦彼此不一樣,很容易發生矛盾。比如說,媽媽覺得孩子應該多吃清淡的飯菜,可是祖輩卻認為鹽吃少了人會沒力氣;爸媽想給孩子報個特長班,讓孩子有更多的興趣愛好,可是祖輩卻認為不能把孩子累著了。

這種時候,到底誰說了算呢?如果孩子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聽孩子的。但是,如果孩子還不具備判斷能力,無法做出選擇時,則應該由父母做主,祖輩提供參考意見。

我們常說養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是又有多少人深刻理解其中涵義呢?說白了就是一個“養”,一個“育”。“養”屬於物質層麵,是要保證孩子身體的健康發育,這一責任是父母和祖輩都能勝任的;而“育”則屬於精神領域,在這一點上,就需要父母的親自教育,這樣做更能培養出品格優秀的孩子。

看到這裏,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很多祖輩不也具有自信、誠實、寬容、獨立、謙虛、善良、有責任感這些優秀的品格嗎?但是,很多祖輩溺愛孩子卻是一個不可置疑的事實,這樣就會使孩子錯過了形成優秀品格的關鍵時期。

事實上,對於孩子而言,零歲到六歲是個很關鍵的習慣形成時期,而父母的參與尤為重要。在這一過程中,祖輩隻能幫忙照看孩子,而不能完全代替父母的角色。當然,我們不可否認很多父母也是溺愛孩子的,但是其程度遠比祖輩輕得多,再加上父母自身在教育水平、心理素質、適應能力、理解能力、教育觀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麵,都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所以說,由父母承擔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能夠培養出品格優秀及符合社會要求的好孩子。

不過,現如今,在不少家庭裏,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忙、時間精力有限,再加上缺少育兒經驗,就把教育權完全放權給祖輩,而這種溺愛的情況就更為嚴重了。孩子要什麼,他們就給買什麼;孩子想吃什麼,他們就給做什麼;孩子想去哪裏玩,他們就帶孩子去哪裏,甚至,還會不管不顧地為孩子護短,可以說,這些祖輩疼愛晚輩的程度要遠遠勝於疼愛自己的子女。長此以往,在這種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形成任性等不良個性。可見,這種教育是失敗的,不可能培養出品格優秀的好孩子。

有一對在大城市工作的父母,孩子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他們經常會時不時地出差,所以,就把老家的奶奶請來照顧孩子。

看到小孫子,奶奶自然是疼愛不已,從穿衣、穿鞋、係鞋帶、係紅領巾到整理書包,基本上一個人全都攬下來。不僅如此,送孩子上學、接孩子放學的路上,奶奶也沒忘替孩子背書包。

沒多久,孩子的班主任找父母反映孩子的問題。比如,鞋帶鬆了不會係、紅領巾鬆了不會係、衣服丟了都不知道,等等。父母得知這一情況後,開始留心觀察,很快就發現了奶奶的做法。

最終,這對父母達成一致意見,不能再讓奶奶這樣帶孩子了,但是,又該怎麼處理呢?是告訴奶奶不要再嬌慣孩子了?還是直接把奶奶送回老家呢?

其實,隻要奶奶看見孩子,就會不由自主地嬌慣孩子。可是,就算讓奶奶暫時回老家,又怎麼跟奶奶說呢?想當初可是他們倆親自請奶奶來的啊,這麼叫她回去,家鄉的父老鄉親會怎麼看,想必一定會說些風涼話。再一想,假如奶奶回老家了,他們工作又這麼忙,一旦兩個人都出差了,又由誰來照顧沒有一點兒獨立能力的孩子呢?現在的保姆費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啊,他們這樣的工薪階層又怎麼能承受得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