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由於職業的敏感性,偉偉媽媽隻要有時間,就會盡可能和偉偉玩遊戲、聊天溝通。當然,她也會和公公婆婆交流一些教子心得。但是,即便自己多麼努力,偉偉還是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時間多,而且孩子更親近奶奶一些。不過,偉偉媽媽並沒有因此而心生妒忌,反倒是無限的欣慰,因為在她身邊,有這麼一位可敬的婆婆一直在做她親子教育的“綠葉”,做她和兒子的“潤滑劑”。
試想,假如沒有婆婆的幫忙,這位媽媽也許會和兒子產生隔閡,而這種疏離也可能向不利的一方發展。不過,幸好這是一位睿智的隔代家長,十分清楚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做到既不越位,也不做花瓶式的擺設。當子女在教育孩子出現不順時,祖輩充分發揮了他們自己的配角作用,讓自己成為親子溝通的“紐帶”,或是親子之間的“潤滑劑”。
而另一方麵,俗話常說“老小孩,小小孩”,就是說人老了心態就會偏向小孩。相對那些“管教型”的父母,祖輩更能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容易和孩子溝通。事實上,孩子不僅需要父母的親子之愛,也需要祖輩的這種“童心未泯”的知音之情。
所以說,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父母不僅要認識到自己是教育孩子的主角,更要認識到祖輩是親子教育的配角,正視祖輩在家庭教育中的配角作用,兩代家長才能更好地通力合作和完美配合,這樣才能給孩子最科學的愛、最科學的教育。
為“忙爸忙媽”支招
祖輩有著豐富的育兒經驗,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有著極大的熱情和責任感,是父母可以完全信賴的人。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祖輩是教育孩子的配角,主、配角的完美配合才能唱好家庭教育的大戲,而孩子自然會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
別讓祖輩的“愛”成了“礙”
現如今,不少家庭由於種種原因會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和教育,這種由祖輩對孫輩進行的撫養和教育,就是我們常說的隔代教育。相對“父母教育”模式而言,“隔代教育”模式已成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模式。
可是,愛就如一把雙刃劍,在滋養孩子心扉的同時,也會成為驕縱孩子的溫床。尤其是對於隔代家長來說,對孫輩的“愛”稍不留心就會成了“礙”。
小傑的父母上班都很忙,平日都是爺爺奶奶在家帶他。為了不給孩子們添麻煩,爺爺奶奶商量好,一定要盡自己所能做好孫子的撫養和教育工作。
可是,從小傑出生到四歲,這四年來,他一直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而且即便到了外邊,因為有爺爺奶奶這兩隻大翅膀的保護,他也從來沒有受過一點點的委屈。
記得,小傑剛學會走路的時候,爺爺怕他走不穩,再加上自己年歲大了,上下樓不方便,就讓小傑在客廳裏走來走去。如果小傑說,想下樓和小朋友們玩耍,爺爺總會用這樣的話哄騙他:“外麵的小朋友壞,會欺負你的,不如在家看動畫片吧。”
記得,小傑剛剛對自己吃飯這件事感興趣的時候,奶奶擔心他弄髒了衣服、打翻了碗碟、把飯粒粘得到處都是,或是動作太慢,於是,要麼幹脆把飯菜先含在自己嘴巴裏再喂給他,要麼就是端著飯碗一刻不停地追著小傑喂。
漸漸地,小傑已經五歲了,可是,像吃飯、穿衣服、係鞋帶這些簡單的日常起居活動還是離不開爺爺奶奶的幫助。
小傑不僅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也總是表現得很不合群。在幼兒園的一次親子活動中,班主任很嚴肅地告訴他的父母,小傑屬於那種缺少自理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問題兒童”。可是,爺爺奶奶卻很迷惑,自己如此全心全意地撫養和教育的孫子,怎麼會不是個乖巧和優秀的孩子呢?
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但是,又是什麼讓他成為“問題兒童”呢?是愛!確切地說,是爺爺奶奶的溺愛。
愛,沒有錯。但溺愛,卻一定是錯的。祖輩對孩子的愛一旦變了味道,他們就會越俎代庖地“幫”孩子做好一切本該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任務,而此時,他們的“幫”無疑會成為“害”,而他們的“愛”自然也就成了“礙”。
雖說護犢之情是動物的本能,也是人之常情。但是,這種隔代教育自身存在的弊端依然是我們不能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