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忙中不抱怨——善待祖輩伸出的援手(2)(2 / 3)

其實,麵對這一問題,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的成長才是至關重要的,其次對於那些過時的老經驗,父母要說服祖輩放棄,轉而采取新觀念來養育孩子。那麼,又該如何做到這些呢?

成功的說服需要一定的溝通技巧,而最有效的溝通技巧就是理解。因此,為了讓祖輩理解養育孩子的新觀念,做到換位思考就是父母最先要掌握的一種方法。

自從有了女兒梅梅,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辛苦工作的爸媽就把梅梅的爺爺奶奶接了過來。兩位老人原本就很細心,為了讓兒子和兒媳相信自己很有帶孩子的經驗,他們對孩子的關懷簡直就是無微不至。

一個深秋的午後,突然刮起了一股冷風,爺爺奶奶怕梅梅受涼了,就給她穿了三四層衣服,結果沒一會兒工夫,梅梅就熱得滿臉通紅,一點兒也不活蹦亂跳了,就連說話都變得慢吞吞的了。

梅梅爸媽下班回來後,看到滿臉通紅的梅梅很是心疼,媽媽看了,更是趕緊把孩子外麵套的厚衣服給脫掉了。可是,奶奶看見了卻是一臉不悅,埋怨兒媳不懂得心疼孩子。

麵對老人的批評,媽媽聽了很難過。但是,轉念又一想,知道奶奶是心疼孩子才給她穿那麼多的,所以一時間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爸爸看到這一切,態度溫和地對奶奶說:“媽,梅梅媽怎麼能不心疼孩子呢?梅梅可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啊。雖說我們年輕人在帶孩子上沒有您那麼有經驗,但是孩子穿得太多,很容易得病呀。我看啊,梅梅媽也是十分心疼孩子,所以才沒跟您商量就把孩子的衣服脫下來的。您看,衣服少了之後,梅梅玩兒得多歡。”

奶奶聽了,點點頭,看著活蹦亂跳的孩子,覺得兒子兒媳說得對,就沒再說什麼了。

一個即將爆發的家庭矛盾,在彼此的換位思考中竟然平息了,媽媽站在奶奶的立場上想問題,爸爸站在媽媽的立場上想問題,奶奶站在兒子和兒媳的立場想問題,這些才是解決矛盾的關鍵所在。

其實,遇到隔代教育的矛盾時,換位思考並不難,要知道,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隻要一想到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再固執的一方也會放棄固執,轉而用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方法養育孩子。

不止換位思考,善用權威專家的話來引導祖輩,也能說服他們放棄過時的老經驗。要知道,有些老人不認同年輕父母的做法,但是他們對權威人士和專家的話卻是深信不疑的。因此,父母們可以多留意育兒專家的講座、書籍,從中找出科學的依據,以此來說服老人放棄過時的老經驗。

一位媽媽回憶說:

兒子豆豆出生後,我和他爸因為工作忙,顧不上看管孩子,就把孩子全權交給了婆婆。我的這位婆婆是小學語文老師,知識豐富,再加上自己也帶過三個孩子,所以在帶兒子這件事上,我和老公都很放心。可是,我們的教養問題卻偏偏出在婆婆的知識和經驗上。

豆豆從小就喜歡吃菠菜,而婆婆老家又是山西人,於是經常會給孩子做菠菜麵條。可是,每次煮飯前,婆婆總會把菠菜泡很長時間,如果下午五點開始做麵條,她恨不得早上十點就開始泡。

關於泡菜可以去除殘留農藥這件事,我和婆婆都是認可的,但是婆婆卻認為泡的時間太短沒有用,每次少說也會泡好幾個小時。為了這件事,我和婆婆據理力爭過幾次,也沒有用。

後來,我向我的朋友求助。一位朋友說:“你婆婆不是很相信專家的話嗎?那你就找一些專家的話說服她,不過,一定要找那些比電視專家還要權威的人。”

聽這位朋友這麼一說,我才恍然大悟,想起我家附近的一家圖書館,於是在一個休息日我整天泡在圖書館裏找依據。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找到了蔬菜泡的時間過長反而會把農藥泡進菜裏的科學依據。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跟婆婆詳細說了一遍,並且把借出來的書遞給婆婆看看。婆婆一看,果然推翻了自己以前的做法,把泡蔬菜時間控製在5分鍾左右。就這樣,不僅孩子吃到了健康的蔬菜,我們的婆媳關係也更融洽了。

很顯然,不管老人如何相信自己,但是麵對不得不令人信服的科學依據,出於養育好孩子的目的,老人一般都會聽從父母的建議。當家裏的祖輩總是如此堅信自己過時的老經驗時,做父母的不妨從報紙、雜誌、書籍、電視這些“外援”中找些科學依據,以此來說服老人。

不過,也有些老人是極為固執的,倘若父母堅持用科學依據和他們理論,最後的結局很可能非但不能解決孩子健康成長的問題,還會給家庭關係留下一個大傷疤,甚至還有可能給孩子的心靈健康造成不利影響。這種時候,做父母的就不能從正麵強攻,而是要避重就輕,先從側麵出擊以緩和氣氛,待大家都心平氣和了,再因勢利導,慢慢引導老人接受新的教子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