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一直站在旁邊的嚕嚕幾乎快要哭出來了,小家夥一會兒看看爸爸,一會兒又看看爺爺。看到這一幕,孟先生不得不出手製止這場鬧劇了,隻見他說:“穆老、小穆,你們倆都冷靜一下,孩子在這兒呢,咱們有事好商量,別嚇著了孩子。”
穆先生的兒子轉身看了孟先生一眼,張張嘴沒說話,摔門而去。
其實,今天穆老師家裏發生的事不過就是一條導火索,事實上,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們父子倆很早就存在分歧,為此,爺倆爭吵過很多次,可是每回都是無果而終,誰也不服誰。而每每遇到這種情況,穆先生也隻能苦笑、心裏無奈著:“隔代教育呀,最不容易的就是祖輩,從升格為爺爺奶奶或是姥爺姥姥的那天起,就不再是自由人了,一邊被親情這條無形的繩索‘羈絆’著,一邊又被孫輩血濃於水的關係套牢著,就算你對孩子事無巨細了,還是會有失職的地方。”
事實上,在對待祖輩教育孫輩的問題上,每位父母都應該學一學換位思考,而不是當麵指責。
當你站在祖輩的角度,就會發現作為祖輩,對於自己的孫輩都會有那種不可遏止的情感,而祖輩對孩子的付出是所有的為父為母者都萬萬不可忽略的。盡管有些時候,祖輩是過於溺愛孩子了,但是他們畢竟是祖輩,作為晚輩,我們隻能包容和理解,而不是當麵責備和怪罪祖輩。盡管有些時候,父母有父母的道理,但是祖輩也有祖輩的苦衷。如果祖輩的育兒之道確實不夠科學,我們可以講事實、擺案例,用一種恭敬的語氣、謙卑的姿態讓祖輩去接受新觀念、新方法。如果祖輩接受得慢,或是不能接受,我們也要給予充分的理解,隻要你有耐心,慢慢來,總會看到成效。
而另一方麵,當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就會發現孩子不隻需要生活上的全麵照顧,更需要精神上的無限愉悅,而父輩直接駁斥祖輩,隻會讓孩子產生莫名的恐懼感,這是得不償失的。讓我們用心聽聽孩子們是怎麼想的吧:“我希望爸媽指導我的學習,他們比爺爺奶奶有方法多了,總能激發我的想象。”“我希望爺爺奶奶照顧我的生活,他們比爸媽耐心多了,也更知道我的需要。”這才是孩子內心深處的呼喚,這也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東西。
總之,忙爸忙媽們請記住:要想善待父母伸出的援助之手,就要學會不要當麵指責祖輩的育兒之道。就算你有抱怨、有指責的衝動,也要替父母想一想、替孩子想一想。要知道,幸福的家庭無不是幾代同堂、其樂融融的。
為“忙爸忙媽”支招
在育兒的問題上,盡管祖輩的方法有些是過時的,有些是老土的,但也不要全盤否定。
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父母一定要認識到溝通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製造問題。而溝通做得不好,不但無益於問題的解決,反而還會加深祖輩與父輩之間的矛盾。
巧破祖孫的“攻守同盟”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爸媽,由於自己沒有時間帶孩子,又不放心把孩子交給保姆,便把孩子交給了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這樣省心又經濟。
但是,在這種家庭中,經常會出現令父母不知所措的情況:管教孩子嚴了,他們就會跑到老人那裏尋求庇護。老人心疼孩子,往往會毫不猶豫地說:“別怕,我給你撐腰!”
這時,如果父母接著管教孩子,老人就會護著孩子,批評父母沒必要管得這麼嚴。如果父母勸說老人不要護著孩子,老人就會認為晚輩是在批評自己,憤憤地拋出“你怎麼能這樣跟我說話呢”這樣的話。假如在這個節骨眼上,孩子再借機挑撥父母和老人的關係,局麵就更難收拾了。
如此看來,在這場較量中,老人無疑成為了孩子的“盾牌”,而多數父母更是拿祖孫的這種“攻守同盟”一點兒辦法都沒有。不僅如此,時間久了,父母在孩子麵前也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威信,這樣又何談教育好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