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第一誌願時,考生首先要給自己進行正確定位。如果是考前報誌願或考後估分報誌願,考生可以根據自己平時學習情況和高三階段模擬考試的排名情況、考生所在學校在區縣和全市所處的位置以及所在學校各層次學生近年來在高考各批次錄取的比例等因素來評估自己的高考成績,並結合自己的發展趨勢,實事求是地確定自己所處的相對位置。然後,結合《招生計劃》《統計資料》《章程彙編》等提供的相關信息,確定自己大致可以報考哪一批次、哪一類院校和專業。如果是出分報誌願,給自己定位就比較簡單,這可以在本省或本區高考分數線劃定後確定。

近年來,一些考生盡管其考試成績已經超過了所報院校的同批分數線,但未能達到所報考招生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從而失去了升入理想大學求學的願望。絕大多數是由於自身定位不準所致。

(2)確定欲報院校的相對位置。

確定欲報院校的相對位置的依據是《統計資料》,現在各省區每年都會給考生發放各個院校近三年來在本省區各批次調檔控製線及大學調檔線的統計資料。用學校的調檔線與省級招辦劃定的同年同批次控製線進行比較,看某大學高出控製線分數的高低,給大學做出相應的定位。需要注意的是,在二批本科院校中,每年都有部分院校的提檔線要高於一批本科控製線,這一點,考生要給予足夠重視。

(3)將自己的分數與欲報院校分數作比較欲報院校的分數,不論是提檔分數,還是錄取分數,都要算出三年的平均分數。

然後用自己的分數與欲報院校的平均分數相比較。如果自己的分數與欲報院校的平均分數相同,或者高出欲報院校的平均分數,那麼把該校當作第一誌願填報基本上就有把握。

3.梯度誌願須注意“大小年”現象

所謂“大小年”現象,指的是某所高校在某一年招生時報考人數特別多,錄取分數線也水漲船高,這一年就是該校的“大年”。而“小年”則正好相反,由於報考人數少,錄取分數線也相對回落。一般來說,“大年”“小年”是相隔一年或兩年交替出現的。因為如果前一年某校或某專業分數特別高,次年報考的考生會擔心不能被錄取而紛紛改報其他學校或專業,從而導致該校或專業報考人數減少,錄取分數線降低。而後一年的考生看到這一年該校或者專業的錄取分數低,則紛紛報考該校或該專業,錄取分數線自然又會升高,以此循環往複。因此,考生在填報誌願參考院校或者專業往年錄取分數線時,要分析高校錄取中隱藏的“大小年”現象,如能正確把握,有時會給自己的誌願增加成功的砝碼。

“大小年”現象在實行平行誌願填報方式的省份基本上已經消失。而對於實行梯度誌願填報方式的省份考生而言,填報誌願時不僅要分析熱門院校或者專業往年在其所在地的錄取情況,同時要關注所填報的院校是否出現過“大小年”現象。綜合各種因素考慮後,再決定填報哪所院校。

真相85如何填報第二誌願

案例播報

考生小周,考後估計成績在650分左右。她想在本科一批第一誌願報考北京大學,從北京大學連續三年在本省的錄取分數來看,最低提檔線都在650分以上。如果自己的高考成績能跨過650分這道關,被北大錄取的希望就很大。根據自己估計的成績,她認為自己還是有機會上北大的。但是為了防止第一誌願落選而下滑到其他批次,她第二誌願報考了中山大學,因為該大學曆年來有接受高分第二誌願的傳統。

成績揭曉後,小周總分為652分,比自己估計的分數還高出2分。但這一年由於試題較為容易,本省一本控製線的分數也上漲了25分。錄取時,北京大學文科在該省的錄取線為660分,所以小周無緣北京大學。而第二誌願的中山大學文科在該省的調檔線為613分,小周成績高出了該校在本省調檔線39分,所以其檔案投到了中山大學,順利被第一專業公共事業管理錄取。

案例點評

在梯度誌願中,第一誌願固然十分重要,但並不意味著第二誌願及後續誌願就可以輕視和馬虎。因為各批次第一誌願的錄取率都不可能達到100%,即使是一批本科院校,每年也有部分院校20%以上的名額是在第二誌願及後續誌願中錄取的,更何況其他批次的院校呢?

第二誌願是考生在每個錄取批次中填在第二位的學校誌願,往往也是考生退而求其次的較為滿意的學校誌願。當第一誌願不能如願時,考生一般都寄希望於第二誌願能夠實現。第二誌願如果填報巧妙,可以使考生的命運“起死回生”,呈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另外,有些院校雖然在第一誌願就可以完成招生計劃,但為了攬到高分考生,每年會預留出少量名額,專門招收高分落選的第二誌願考生。

這個案例中所談“第二誌願”是針對“院校”來說的。案例中的考生小周報考北京大學有一定實力,但沒有十分把握。不報北大不甘心,報了又怕一落到底。在這種情況下,他注意到了中山大學對第二誌願考生的規定:“錄取非第一誌願考生時設置院校級差分,每一級差為30分”,況且該校很樂意接受第一誌願報考北大清華的落選考生。於是,小周便把中山大學作為第二誌願,最後果然被該校順利“接住”。中山大學的名氣雖然不能與北京大學相提並論,但該校既是“211工程”高校,又是“985工程”高校,在我國也屬於一流院校了。該考生被中山大學錄取,而且學的是自己較滿意的專業,所以並不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