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老師提醒

1.填報第二誌願需避開熱門院校

考生在選報第二誌願時應注意,名牌、熱門或一流院校一般不能做第二誌願選報。這些院校生源豐富,不但第一誌願可以完成招生計劃,而且錄取分數一般都較高。這些院校不存在錄取第二誌願考生的可能。即使個別學校遇到“小年”,錄取的第二誌願分數要求也很高。所以,第二誌願報考這些院校基本上都變成了無效誌願,還浪費了選報其他院校的一個名額。

2.與第一誌願拉開檔次

為確保被錄取的概率,要選報錄取分數低的院校作為第二誌願,這應該是對選報第二誌願的基本認識。可是有的考生往往忽略這一點,出於希望能上理想學校的願望,不是選報與第一誌願院校錄取分數大致相當的院校,就是選報的院校越到後邊越好,也就是錄取分數越後邊越高。這樣,第二誌願被錄取的可能性就幾乎沒有了。

院校錄取的第二誌願分數,普遍都會高於第一誌願的最低分。反過來說,考生選報的第二誌願要想成為有效誌願,能夠被所選院校錄取,自己的分數就應該高於所選報院校錄取第一誌願的平均分。所以,考生在填報第二誌願時一定要與第一誌願所填報的學校分數拉開檔次。

3.錄取第二誌願的院校有哪些

各批次院校都有第一誌願生源曆來不足,必錄第二誌願的情況。它主要包括以下七類:

(1)“冷門”的專業類院校。如農林、石油、地礦等行業院校。

(2)與考生所在地距離遠的非名牌院校。如近年來合並、升格、更名的院校。

(3)在本省投放招生計劃少的院校。因有些考生認為不夠檔次,避而不報。

(4)地處中小城市的二本、三本院校。

(5)遇到“小年”的院校。由於考生看到上年報考人數過多,錄取分數線太高,不敢選報。

(6)首次在當地參加錄取的院校。因為考生沒有往年的參照資料,心中無數,不敢填報,結果第一誌願沒錄滿。

(7)一個學校兩個批次錄取的院校。考生出於對學校檔次的疑惑,放棄選報。

4.各高校對待第二誌願的態度

教育部規定各高校不得拒收第二誌願,但是在一本院校裏,有些院校在錄取第二誌願考生時,則要考生付出一定的“代價”。這種“代價”主要表現在:招生院校在招生過程中設置了如20分或30分甚至更高分值的誌願級差。比如考生張某以高考580分第一誌願報考A大學,考生李某以590分第二誌願也報考了A大學。當第一誌願報考該校的考生數不足計劃數時,A大學願意錄取非第一誌願考生,但必須減去該校的誌願級差。如果該校設置的誌願級差為30分,考生張某、李某最後分別按580分、560分進行排隊,再進行錄取。

選填第二誌願要遵循以下原則:要與第一誌願拉開梯度;要填報有招收第二誌願考生曆史的院校;最好填報本省的高校或分數級差小的高校;專業應選擇服從調劑。

各高校對待第二誌願的態度,一般有以下六種情況。

(1)“第一誌願錄不滿時,錄取第二誌願考生”:這類學校,如果是名牌院校,一般在一誌願都會錄滿,個別年份有錄不滿的,隻能算偶然現象。所以,盡量不要把這類院校選作第二誌願。

(2)“在第一誌願錄不滿時,可以招收第二誌願考生,但是分數不低於學校平均錄取分”:這類學校很少有第一誌願招不滿的時候。即使百年不遇有這麼一次,分數也是絕對夠高。所以,不是對分數有相當的把握,也不能把這類院校考慮為第二誌願。

(3)“不預留第二誌願計劃,但接受第二誌願考生”:這類學校可以考慮填報第二誌願,但要再谘詢一下是否有分數級差等問題。

(4)“預留××%計劃,要求高於第一誌願平均分××分”:這類學校願意招第二誌願考生,但填報時要知道該校往年第一誌願平均分大概是多少。

(5)“預留××%計劃,要求高於一本線××分”:這類學校的意思很明確,非常願意招第二誌願的高分考生,隻要你的分數夠了,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填報。

(6)“預留××%計劃,從高分到低分順序錄取”:這類學校很寬容,多數考生都可以填報第二誌願,但也很容易形成“紮堆”現象,最後錄取時,第二誌願的分數遠遠高於第一誌願的分數。

真相86能利用“大小年”填報誌願嗎

案例播報

雖然沒上一本的分數線,但這個分數還是能讓小韓在二本院校中選擇一所不錯的學校和專業的。對數字特別敏感的她一直想選擇經濟類的專業,於是在二本誌願中填報了南京財經大學、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上海師範大學三所學校。小韓的“小算盤”打得可精明了,這三所學校去年的分數都很高,按照高校錄取分數線“大小年”的說法,今年的分數肯定高不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