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投檔揭曉後,小韓卻大吃一驚,這三個學校今年都“再接再厲”,分數與去年幾乎持平,個個都高高在上,結果小韓填報的三個誌願全部落空。

案例點評

對於個別高校來說,如果頭一年考生紮堆報考,錄取分數線必然“水漲船高”,也就是所謂的“大年”。而到了第二年,考生因這些高校前一年的錄取分數望而卻步,於是,這些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又會大幅降低,也就是所謂的“小年”。這種現象周而複始,於是就產生了高考招生中的“大小年”現象。

雖然大小年現象對高校招生來說是很常見的事情,但具體到每一所高校來說,卻是個小概率事件,考生如果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小概率事件上,那風險是顯而易見的。高考填報誌願應該基於自己的實力和愛好進行,每所學校每年的錄取平均分以及正常年份的錄取分數線,才是最有價值的參考數據。在確定學校時要給自己留有餘地,也就是自己的分數隻有達到學校每一年的平均分時,你所填報的學校以及專業才能最大可能得到保證。

呂老師提醒

1.“大小年”現象有規律可循嗎

“大小年”現象並不是今年“大年”,明年就一定是“小年”。除了“一大一小”,還易出現“兩大一小”的現象,但這並非高校“大小年現象”的定律。推斷一所高校的“大小年”走勢,不僅與往年的分數有關,同時也與該校當年招生計劃投放量、招生宣傳,以及考生的誌願填報情況等多方麵因素緊密相連。

2.哪些學校容易出現“大小年”現象

二本、三本批次的高校由於多為地方院校,在本地招生人數較多,生源穩定,一般不容易出現“大小年”現象。出現“大小年”現象的高校多為一本裏的名牌高校,如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開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等,這些學校在全國各地的不同年份都不同程度地遭遇過“大小年”現象。而北大、清華由於是頂尖級高校,生源有保證,則不太會出現“大小年”現象。

3.利用“大小年”填報誌願可取嗎

利用“大小年”走勢報誌願,帶有投機心理,對於那些看準了“小年”報考的考生來說,往往會因為分數不高,雖然幸運地考入了心儀的高校,卻也隻能選擇相對較冷的專業,可以說是有一得必有一失。

尤其要提醒考生的是,近兩年,隨著平行誌願的推廣和普及,“大小年”的現象已經逐步弱化。如果考生仍迷信於“大小年”現象,則無異於自取其禍。

真相87如何利用大學排行榜填誌願

案例播報

高考後,王偉確定自己要學心理學專業,而且對成都一所知名院校“心儀已久”。他通過上網查閱資料了解到,這所高校在四川省大學排行榜中排名前列,在全國大學排行榜中也在前100名之列。名氣這麼大的學校,心理學專業應該也不錯!

於是,王偉毫不猶豫地在第一誌願欄上填報了該校。入校後,他才發現,雖然這所大學知名度很高,但是心理學專業新開設不久,並不是該校的強勢專業,甚至連碩士點也沒有。專業課老師也都是“80後”,教學水平實在不敢恭維,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我被排行榜害慘了!”王偉在網上這樣留言。

案例點評

大學排行榜,是目前世界各國廣泛存在的針對各類高等教育院校的排名,是對高校辦學水平的一種反映,帶有相互之間的比較性質。大學排行榜的考查範圍可以是全球、全國,或者某一區域。大學排行榜對於擴大各國各地院校知名度、提升文化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意義。

自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提出“對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進行評估”後,我國的有關機構就開始了對國內大學的排名。目前,共有17個單位發布了30多個中國大學排行榜。

案例中的王偉隻看到了學校的排名,而忽略了專業的實力。如果把學校和專業比作衣服的話,學校的牌子是件大衣,漂亮不漂亮,外人一望而知;專業則像內衣或小棉襖,舒服不舒服隻有自己知道。考生如果非要參考大學排名的話,專業的排名可能更實惠些。

呂老師提醒

1.“大學排名”是民間行為

每年高考前後,“最新中國大學排名”“某某年度中國大學排行榜”“某某年中國大學綜合實力100強”等名目繁多的排行榜便會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有些考生和家長正是通過這些排名,認定誰是“名校”的。

可是你知道嗎?這些名目繁多的“大學排行榜”,幾乎都是民間行為,沒有一家是官方性質。國家教育部官員曾明確表態:“教育部現在不會排,將來也不會排。”

2.如何利用“大學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