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每一份“大學排名”都會引起無窮的口水戰,但是,也不能說這些排行榜一無是處,畢竟每一個排行榜都是綜合信息的集納。尤其是對於那些平日忙碌,對大學和專業實在沒多少確切概念的考生和家長來說,排行榜的信息還是值得一看的。
但是看完以後,考生該如何利用“大學排名”呢?
(1)在參考排名表填報誌願時,應該把名次適當模糊化,即更關心其所屬的層次,不計較其具體的名次。例如把1到10名看作一個層次,把11到30看作一個層次,31到60看作一個層次,61到100看作一個層次。把分層次的邊界也要適當“模糊化”,第11名與第10名應該是不相上下的,38名與30名難說有很大差別。
(2)綜合排名與某個具體專業的排名是兩回事。排在第一的,你不要認定它實力確實是第一,排名最後的也不要以為它就一定是最差的那一個。X大學是以理科為特色的,它的工科專業排名也許很靠後;Y大學是以工科見長的,它的文化藝術專業也許是一個短板。也就是說,在關注綜合排名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分學科的排名或者具體專業的排名。
(3)各高校在不同的地區可能有不同的魅力,並且已經形成傳統。或者說,可能有的學校排名雖然較靠後,但在某個地區,它的投檔分數線反而會比排名前麵的高出一截。所以,考生還要參考在本地區招生的各個院校,最近幾年在本地的實際錄取的分數線。
3.“大學排名”存在的問題
(1)重綜合性大學,輕專業性大學
眾多排行榜都是以一套評價體係來衡量所有高校,其評價指標也多側重於大學的綜合實力。而我國高校的類型多樣,既有教學型大學,又有研究型大學;既有綜合性大學,還有單科性大學。當前大學排行榜反映的主要是高校的一些硬性指標,而高校的辦學特色、校園文化底蘊、專業特色、教學風格和就業質量等軟實力卻無從體現。例如,各種“中國大學排行榜”中排在最前麵的6所大學都是綜合性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有時會進入前6位。這兩所大學在十多年以前已經變成了綜合性大學。專業性大學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中國的頂尖大學則被排在第6位之後。還有一些是具有特殊行業性質的大學,如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以及外語學院、藝術類高校等,在如此排名之下,它們豈能與所謂的“一流”有緣。
(2)重科研成果,輕教育質量
大學的主要任務是教育,是培養人才,而不是科學研究。但是,各個給大學排名的機構都把大學科學研究的成果(其主要體現是在國際著名刊物發表論文的數量)及有關指標(例如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的數量等)作為最重要的指標,而未能把反映教育質量的指標,例如畢業生就業率、畢業生在社會上的作用等,作為最重要的指標。這實在是本末倒置。如果把反映教育質量的指標作為最重要的指標,則由一流大學、二流大學甚至大專合並而成的,學生數量很多的大學,例如吉林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的排名就要往後移很多位。
(3)重總的數量,輕平均數和百分比
各個給大學排名的機構都隻考慮評價指標的總數,例如兩院院士的總數、發表學術論文的總數,等等,而忽略平均數或百分比。例如,教師人均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兩院院士占教師總數的百分比。平均數和百分比才是真正反映大學水平的指標。如果以大學資源和成果的人均數和百分比作為評價標準,中山大學、天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則要往前排。
(4)重民用學科和地方院校,輕國防學科和軍事院校
把軍事院校排除在評比的院校之外,這樣當然是可以的。但是,由於各種大學排名都被新聞媒體大肆炒作,對中學的教師、學生和家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得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報考軍事院校的人數較少,影響了軍事院校的新生質量,從而影響了軍事院校的教育質量。如果軍事院校參與排名,則國防科技大學(其前身是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主體)應該排在中國大學排行榜的前5名。
(5)重在校的教師和學生的質量,輕畢業生對社會的貢獻大學的畢業生對社會的貢獻是衡量大學培養的人才質量的主要指標。很多指標可以衡量大學畢業生對社會的貢獻,例如:畢業生擔任國家領導職務的人數,當選為中國和外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數量,擔任中國省部級領導幹部的人數,擔任大學校長、研究院院長的人數,擔任大型企業領導職務的人數,獲得國家級獎勵的人數,社會各界著名人物的數量,等等。但是,這些數據很難獲得,一個代替這些數據的指標是“學校聲譽”,而這一項很難用分值量化出來。
4.“大學排名”的價值和意義
“大學排名”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而產生的。它是對大學教育質量和水平的一種評價,也是高等教育對市場經濟做出的回應。
(1)“大學排名”有利於激勵大多數高校進行“反省”,使高校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並找出自己與其他高校——尤其是同類高校的差距,從而激勵高校揚長避短,積極改進辦學方式,提高辦學質量。它讓大學接受公眾對學校實力的評價,讓大學產生危機感和緊迫感,迫使高校向考生和家長提供優質的高等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