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學排名”是對高等教育質量實施監控的必要手段。因為無論是大學教育的舉辦者、管理者,還是社會大眾及考生和家長,他們都希望能通過一種比較方式對大學辦學水平進行監督,以滿足他們對大學的期望。尤其是在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高度“行政化”“官方化”的特殊體製下,大學排名的“民間身份”反而更使人們覺得這是一種有效的監督方式。

真相88挑個城市上大學

案例播報

當年高考時,我和同桌“死黨”老牛都上了一本線,不過分數都不是很高,要想上個重點還得費點心思。為了保險,我選擇了西部一所不太引人注目的全國重點大學,並極力動員老牛跟我一起“支援西部”。可是老牛死活不幹,一心想上北京,最後愣是“下嫁”了北京的一所二本學校——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大學四年很快過去了,老牛很順利地在北京找到了工作,簽約單位居然是中央企業。而我到北京奔波了半年卻處處碰壁。稍微像點樣的企業,打出的招聘條件或者是“限北京生源”,或者是“限北京市高校畢業生”。按照北京市人事局的說法,人不是北京人,學不在北京上,這叫“雙外生”。春節後,我好不容易在北京找了一家小公司“暫住”了。

案例點評

城市,代表著繁華與時尚;大學,代表著書香與活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學與它所在城市總是血脈相連的,城市性格決定大學性格,大學性格又決定了學生性格。就像倫敦之於劍橋、波士頓之於哈佛、北京之於清華、上海之於複旦,城市的地理位置、經濟地位、政治傳統、曆史維度等方麵的差異,影響著大學生的人格形成。這種性格是其他一些城市的大學生無論如何也學不來的。

求學看城市,城市發展與高校數量的多少、名氣大小相輔相成,城市的地域、區位優勢、支柱產業與大學的氣質、學科的組成息息相關。尤其是你大學畢業時,如果想留在當地就業,你的母校、老師、校友會給你帶來許多“便利”和“機遇”。

也許有人會說:我幹嗎非在母校所在地找工作呀!反正現在都是雙向選擇,我可以到更好的城市去應聘。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實踐起來卻困難重重。設想一下,北京的單位招人,它是喜歡在北京的大學裏挑學生呢,還是更喜歡到西南去招人呢?如果你在東北上大學,廣州的公司通知你去麵試,你是去還是不去呢?而且,再著名的大學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毫不誇張地說,除了清華、北大,國內沒有任何一所學校在就業方麵能夠在全國暢通無阻。比如說在山東,人們最認可的是山東大學;在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是當之無愧的王者;在西南,四川大學和重慶大學是無可爭議的老大;在福建,當地人眼裏除了廈門大學就沒別的學校了,但是在外省人眼裏,有些人甚至連廈門大學是重點都不知道。

呂老師提醒

1.考生最青睞的城市和高校

(1)北京

城市印象: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城市,首都北京的城市魅力無可匹敵。既是上大學首選的城市之一,也是最適合個人發展的城市之一。

就業環境:北京在工業、金融保險業、信息傳輸業、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科學研究、房地產業及文化傳媒等領域的綜合實力均在全國名列前茅。

高校資源: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

(2)上海

城市印象:中國最繁華的優雅之城,經濟發達,整個城市精致、時尚,當然還有點小資。與世界接軌的上海理所當然是考生心目中最適合學習的城市之一、最向往的城市之一。

就業環境:上海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是,大力發展信息、金融、商貿、汽車、成套設備、房地產六大產業,努力擴大信息、汽車、成套設備等產品與技術的出口,強化金融、商貿對外輻射能力,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裝備製造業為重點,全麵推進工業新高地建設,基本建成微電子產業帶、國際汽車城、化學工業區、精品鋼材四大產業基地。

高校資源:上海交通大學、複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

(3)天津

城市印象:首都的門戶,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內斂、安靜、平和,民風淳樸,適宜生活,物價在全國大中城市中處於較低水平;中國第一所近代大學所在地;一座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