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科研手段和獨特的研究方式給每個人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成長機會。華為強調集體奮鬥,同時也給每個人一個發揮才能的平台。在華為,每個課題的研究都能做到總體規劃詳盡,數據庫存資料共享,使得模塊開發的人員工作有目標,任務完成後有成就感,華為人對自己、對企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四)“吃”的精髓在於“談”
華為的“吃”,精髓和蘊含的味道在於邊吃邊“談”,通過這種非正式場合的聚會和交談,進行相互間的溝通、交流,以達成配合的默契、工作環境的開放以及信息經驗的共享,而色、香、味卻成為形式和橋梁——一碟小菜,其中個味有多少?但華為人依然吃得津津有味,實際上,大家是在“吃”一種溝通文化,共享一種交流文化,這可能就是具有華為特色的“吃”文化。
平時許多部門的勞動都是個人化的(尤其是中央研究部這樣的部門),大家都伏案埋首,默默無聞地推動各自項目的進展,一個個如同麵對“青燈”的尼姑,麵對屏幕日複一日默默“修道”。大家任務緊張,工作節奏緊迫,加之部門增加,員工增多,工作的橫跨麵越來越寬,於是總結出“‘馬拉鬆’式的會議的最好形式莫過於飯會”,邊吃邊海闊天空地高談闊論,大家各抒己見。不拘形式、振振有詞地發表自己的精辟洞見,主持人(一般都是買單者、部門主管)趁熱打鐵,將大家進出的思想火花進行大雜燴式的一番炒作,往往就有了新穎的思想出來,勞逸結合中打通了不少工作中的通道和梗結。
華為的這種“吃”文化在許多部門十分流行,成為工作的一種延續和補充,部門內的AA製、輪流做莊、部門間的互請,有聲有色一片興旺。
創新,永遠是華為企業的主題,而華為的“吃”文化也許正是培育創新精神的另一張溫床,在這裏,華為的才華橫溢、雄心勃勃的青年男女在憧憬著未來。
如今,華為員工眾多,能認識其中兩三成已屬不易,“吃”中間的這種非正式的溝通和交流就更顯得重要。在華為科技園七樓大餐廳裝修時,公司特別設計成快餐桌凳的形式,大家胼手胝足,開起“飯會”來十分簡捷方便。
通過對華為“吃”這種“文化”的了解,可窺華為企業文化之一斑。
文化不是寫出來的,而是通過員工長年的艱辛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積累表現出來的。華為的每一次成功,不管是開發還是市場,都是在每一個環節上踏踏實實做實的結晶。
華為人認為:華為文化曾經是華為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隨著公司的發展而發展,在發展的不同階段,甚至會出現薄弱的環節。建設華為的文化,應是一項長期不懈的工作。要學習日本人踏踏實實、德國人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學習焦裕祿、雷鋒的奉獻精神。“承諾不向下一工序留尾巴”,要在“平凡中見神奇。”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華為的企業文化在以“狼”文化為主旋律的基礎上吸收各種“文化”向著“一主多輔”的多元化文化發展。於是華為在一個深謀遠慮、動態靈活的發展戰略指導下,已經成功地實現了“兩個轉移”,即從農村到城市的戰略大轉移,從傳統電話到多媒體通信市場的大轉移;實現兩個“轉化”,即從技術優勢向市場優勢的能力轉化,從市場挑戰者向市場領先者的角色轉化;從緊跟上海貝爾,從而成為中國通信設備製造業的龍頭老大。
二、剛柔相濟,擅長管理推拿術
剛性管理的本質是以工作為中心,依據的是以工作流程構建的規章製度體係,強調方法上的強製性;而柔性管理是以研究人們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為前提而提出的柔性管理。它是在管理中采用非強製方式,在人們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誌變為人們自覺的行動,最終達到管理效率的提高。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在管理學曆史上是相互纏繞的兩根螺旋,相互交錯,才能得以更好的發揮。廣東商人把剛柔並濟的管理方式推向了極致。
廣東興發創新股份有限公司是南海民營企業最成功、最強大的企業之一,從“創業——守業——創新——品牌全球化”的建設道路上一直走到鋁型材行業的前端,不僅引領同行業的發展步伐,也給南海眾多其他行業的民營企業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