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疏導代替防範,充分尊重了遊客,創造了輕鬆、和諧的遊覽環境,化解了可能出現的糾紛,同時達到了管理的目的。這種氛圍啟動了遊客的自律心理,丟棄雜物的遊客日漸減少。
對於藝術表演團則實行練功場、排練場、表演場“三場管理製度”。嚴格考勤,製訂工作程序、崗位職責和獎罰製度。實行表演藝術生產全過程、全方位的跟蹤管理。
他們明確企業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而對人的管理除了製度便是感情。在民俗村,他們根據民族員工的特點,製定了“真誠愛護,加強教育,善於引導,嚴格管理”的方針。用工製度對少數民族實行傾斜,取消試用期。生活上充分尊重民族習俗,為伊斯蘭教信仰者辦清真食堂,為他們舉辦自己的民族節日活動,此外還有生日晚會、卡拉OK比賽、圖書閱覽室等。許多民族員工說,在這裏工作好像進了學校,能學到許多東西。回到家鄉的員工大多成為當地發展經濟文化的骨幹。
(3)高素質的人員。在華僑城指揮部的各機構管理人員不僅精幹,而且辦事高效。辦公室裏見不到手捧一張報紙,嘴叼一支煙,侃大山、聊大天的現象,幾乎所有的員工都是在聚精會神地認真工作。
與一般文員、部門經理和總經理接觸、交談,給人的印象是思路清晰,見解非常有個性。
用人製度是雙向選擇。不少人是毛遂自薦,經考核而進來的。深圳本是移民城市,人才來自四麵八方,篩選人才有很大餘地。外地常見的關係網這裏非常薄弱。來這裏的人都有吃苦、拚搏的充分準備,因此對於這裏嚴格管理和就業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強。這裏沒有“鐵飯碗”可端,優留劣去,每個人都有危機感。他們說,這裏的人才市場機製已初步形成,人才流動趨向市場化。人員培養構成網絡,各層員工有不同的培訓機製,連洗手間的服務員都要經過培訓合格才能上崗。景區所在的華僑城員工及家屬子女,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成人教育,都已完善。其中中旅學院,是一所直接由旅遊企業辦的新型旅遊高等學府,既培養本科生,也培養在職人員。
無所不在的企業文化,營造了文化的良好環境,陶冶和提高了人們的素質。世界旅遊組織曾提出:“高質量的服務,高質量的員工,高質量的旅遊。”從這裏可以領悟到,高品位景點和高水平經營管理所帶來的高質量的旅遊服務,歸根到底是高素質的人員所創造的。
(4)天時地利:豐富的客源市場。作為全國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經濟騰飛需要以發展旅遊業來催化,旅遊開發又要以經濟繁榮為依托。選擇旅遊開發作為深圳新區華八百城建設的切入點,這一重大舉措一開始便是企業行為,其投資和經營主體是中國香港中旅集團。正確的開發思路和暢通的客源輸入渠道,雄厚的經濟實力,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廣泛的海內外客源和信息網絡,這一切形成了境內境外優勢互補的態勢,構成旅遊開發的強有力的先天依托。
毗鄰中國香港,近年又有72小時免簽入境的特殊政策;背靠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這裏人口稠密,生活富裕,人均收入高,旅遊需求旺盛。深圳市本地即有300餘萬居民和長住人口,工薪階層月收入人均超過1000元,還有每年500萬人次來自全國各地的出差人員和觀光客。
以上種種,鑄就了今天深圳華僑城的輝煌,其經濟效益可為全國人造旅遊景區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