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頒布,在上榜的400位中國富豪中,有66位來自廣東,其財富總額共達1690億元,廣東汕頭人黃光裕再一次登上中國首富的寶座。
廣東人認為:在長達20年的改革開放時期,廣東是號稱國內市場經濟成分最充分,市場競爭最激烈,經商軟硬綜合環境最優,且與國際商業管理接軌最緊密的省份,無論是老一輩的釀酒大王張振勳、億萬富豪霍英東還是珠寶大王鄭裕彤都堪稱是廣東人的驕傲。
新一代以黃光裕和李興浩為代表的新銳粵商們有著廣東商人一以貫之的捕捉商機的敏銳市場感覺。同時他們也是大手筆、高起點的商界新貴。
一、一代酒王:張振勳
1840年,張振勳出生在廣東大埔縣一個鄉村私塾的家中。雖然父親在教書之餘,還行醫治病,但家中的生活仍然十分貧困。小振勳在私塾中跟著父親讀了幾年書,十三四歲時,因家庭拮據就不得不輟學到姐夫家去放牛。每次放牛時,振勳都會拿著以前的課本去讀,一次因為看書入了迷而忘了放牛的事,牛吃了人家田裏的秧苗,主人告到他姐夫家裏,要求賠償。姐夫氣得狠狠地打了小振勳一個耳光,還罵他說:“死人還能守住四塊棺材板,你連一頭牛都看不住,真是連死人都不如!”
小振勳賭氣說:“你不要太看不起人,將來我發了財……”
姐夫不等他說完,就冷笑起來,說:“你也想發財?”
小振勳氣得臉色發青,轉身就跑回家去了。
父親沒有責備他,隻是為難地說:“孩子呀,以後你打算幹什麼呢?”
小振勳想到他讀司馬遷的《史記》,其中《貨殖列傳》這一篇提到了許多因經商而致富的例子,就對父親說:“我想學做生意!”
因為一時沒有合適的學做生意的機會,父親就把他送到一家竹器作坊去做學徒。小振勳不怕吃苦,很快就把這門藝學到了手,而且做得很好。可是在他16歲那年,家鄉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連飯都吃不上,沒有人再需要竹器,更沒有人來讀書,小振勳和父親都失了業。於是小振勳隻得每天和哥哥、弟弟一起上山挖草根,剝樹皮,供一家人充饑。正在這時,村裏有個姓黃的南洋華僑回鄉探親,見災荒嚴重,就慷慨地拿出錢來,送給同村每戶人家一鬥白米,鄉親們都非常感激他。張振勳很羨慕,就找到這位華僑打聽,他能不能帶自己到南洋去做工掙錢。姓黃的華僑見他身強力壯,手腳勤快,便同意帶他到南洋去謀生。
張振勳興衝衝地回家,與父母商量後,就隨著姓黃的華僑,登上了去印度尼西亞巴城(就是今天的印尼首都雅加達)的帆船。
經過十幾天的海上航行,張振勳滿懷希望踏上了印尼的土地。清澈湛藍的海水,高聳入雲的椰子樹,鬱鬱蔥蔥的橡膠林,芬芳撲鼻的檳榔花,散發著肉香的沙茶……濃鬱的異國風情使小振勳感到新奇而有趣。但是他更關心的,還是在什麼地方能夠掙到錢。他一刻都不會忘記,家鄉的父母親人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正盼著他能多掙點錢養家糊口!
然而,當時的巴城是荷蘭的殖民地,它美麗的風光,隻是有錢人的天堂。窮苦人在這裏還是難以謀生。舉目無親的張振勳,雖然在姓黃的華僑幫助下有了一個棲身之處,但接連兩個月都沒有找到工作,最後隻得去做非常艱苦而且危險的礦工。
這一幹就是三年,三年後張振勳才在一個福建華僑開設的紙行當上了傭工。他深知這工作的來之不易,所以隻要是老板吩咐的事,都認真踏實地去幹好。有的時候,他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也從無怨言。晚上得了空閑,他總是如饑似渴地學習當地語言和業務知識。紙行的陳老板因此很看重他,先讓他當推銷員,後來又提拔他當賬房先生,把全店銀錢進出和賬務管理都托付給他。張振勳也沒辜負老板的信任,在他的努力經營之下,當年紙行就獲得了5萬荷蘭盾的利潤。這時,有人暗中鼓動他找機會挾帶店裏的款項逃回家鄉,去過快活日子。張振勳認為這樣做是不道德的,也是沒出息的做法,所以堅定地拒絕了。陳老板得知此事後,更加器重張振勳,覺得這是個靠得住的人,所以不久把自己的獨生女兒陳蘭香許配給了張振勳。
張振勳和陳蘭香結婚當年年底,陳老板因病去世,臨終之時,他把身後的事情,都托付給了張振勳。安葬了老人以後,張振勳和妻子商量如何發展今後的事業,他說,開紙行隻能維持生活,不會有什麼大發展,這幾年來,他仔細觀察、研究了巴城的商業狀況,發展前景最好的應該是酒行。因為,荷蘭殖民主義者花天酒地,大肆揮霍,時時離不開酒;而當地的居民中,喜歡喝酒的人也很多。所以他想把紙行關閉了,改開酒行。妻子是一個很識大體的人,聽他說得有道理,就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