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粵商代表,代代皆有才人出(1)(2 / 3)

酒行開業後,果然生意興隆。張振勳是個有心人,在接待顧客時非常注意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結交各方麵的朋友。甚至連當地的最高長官、荷蘭人亨利都成了他的朋友。後來,在進行巴城酒稅和典當捐務承辦權的投標競爭時,張振勳因為得到亨利的幫助,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承辦酒樓和典當捐務的資格。承辦酒稅和典當捐務,利潤很大,張振勳的財富也隨之成倍地增加。同時,他又通過亨利的關係,把這種業務逐漸擴大到其它城市和別的商品中。短短幾年中,張振勳成了當地迅速崛起的大富豪。

但是,張振勳對這種發財的途徑並不滿意,他一直在尋找更有前途的發展方向。1866年,新的創業機會降臨了。當地政府為了開發附近的島嶼,號召華僑投資進行墾殖。張振勳認為,南洋的島嶼,土地肥沃,加上氣候適宜,一定有很大的開發潛力,這是一個大顯身手、大展宏圖的好機會!於是他親自前往同為荷蘭殖民地的葛羅巴埠,創辦了裕和墾殖公司。公司雇傭了一批華僑工人,開墾出一片荒地,種植椰子、咖啡、茶葉等經濟作物,並在田間套種雜糧。經過幾年的努力,原先的叢林沼澤變成了肥沃的田園。他的收入更加源源不斷。由於他一貫講信譽,因此營業狀況一直很好。同時,他還包辦了荷蘭駐軍以及勞工的夥食,並且兼辦建築修繕工程,他在這一行也賺了不少錢。他在華僑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事業也越辦越大。為了加速墾荒,他一麵招收當地的華工,一麵寫信回家鄉,召喚鄉親們來南洋參加開發,並先後又開辦了裕應、笠旺、萬裕應三家墾殖公司。其中僅笠旺一家,就有職工數萬人,擁有幾百萬的資產!

1875年,張振勳又去蘇門答臘經營墾荒事業,開辦了亞齊墾殖公司,並先後辦起了橡膠園、茶園、魚池和銀行,成為首屈一指的“蘇島富翁”。同時,他還把大量盈利投資於其它行業。在巴城,他開辦了從事遠洋航運的廣福、裕昌兩家輪船公司;在日裏,開辦日裏銀行;在文東埠,辦有開采錫礦的東興礦務公司;在棉蘭、檳榔嶼及蘇門答臘還擁有大量房地產。經過30多年的創業奮鬥,到19世紀90年代,張氏企業的經營範圍已包括農、礦、商、運輸各業,分支機構遍布南洋各地。據估計,張振勳在事業最鼎盛期間,全部海外資產約合白銀7000萬兩,相當於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真可謂“富可敵國”了!

此時的張振勳成為南洋華僑界舉足輕重的人物,當地的荷蘭殖民者也都尊敬他。他每到一地,當地的行政當局都鳴禮炮表示歡迎。同時荷蘭政府還準備授予他官職,但張振勳婉言謝絕了。他對朋友說:“我是中國人,應該為祖國出力,怎麼能去當外國的官員呢!”

1890年,是張振勳人生道路上的又一個轉折點。這一年,清政府駐英國公使龔照瑗,奉命考察歐美各國探求他們的強國之道。途經新加坡時,他聽人說起了張振勳的情況,很感興趣,特地登門去會見他。會見中,龔照瑗向張振勳請教致富之術,張振勳的回答使龔照瑗大為讚歎,兩人一見如故。經龔照瑗推薦,清政府委任張振勳為中國駐檳榔嶼總領事,後又升任駐新加坡總領事。這樣一來張振勳的名聲也開始傳到了國內。

第二年夏天,清政府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聽說了他的名氣後,邀請張振勳到山東煙台商議興辦鐵路、開采礦藏的事,張振勳欣然前往。在談話中,張振勳提起一件舊事:10多年前他曾與一位法國領事同桌就餐,這位法國領事說中國天津、煙台一帶氣候環境都適宜葡萄生長,用那裏的葡萄可以釀造出優質葡萄酒。曾經經營過酒行的張振勳便把這話牢牢地記在了心裏。如今到了煙台,他很想實地考察一下葡萄生長的情況。無巧不成書,盛宣懷也早有這個想法,認為煙台一帶葡萄出產豐富,售價低廉,很適合建葡萄酒廠。兩人不謀而合,便細細商議起此事來。盛宣懷說,辦葡萄酒廠最困難的是缺少高水平的釀酒師。張振勳說,釀酒師可以聘請,不足為慮,麻煩的是酒瓶無從供應。盛宣懷告訴他,上海已建立了玻璃廠,可以解決酒瓶問題。張振勳聽後大喜,當即決定投資,在煙台創辦葡萄酒廠!

在盛宣懷的大力支持下,張振勳開始籌建酒廠。他一邊在煙台購買土地,定製機器,建築廠房、酒窖,開辟原料基地,一邊寫信回家鄉,招集親朋好友來做幫手。1894年9月,張振勳籌辦的煙台張裕釀酒公司得到了政府的正式批準,並獲得了在直隸(今河北)、奉天(今遼寧)、山東三省的15年專利和免稅3年的政策優待。這是我國近代第一家同時也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一家新式釀酒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