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勳對產品的質量十分重視。他抓質量的時候,各個環節都不放過,以抓葡萄原料為例,不但從國外引進葡萄新品種,而且引進栽培新技術,凡土壤調理、肥料施用、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都有專人負責。葡萄成熟時,他還對果實的品質進行化驗,分類收剪,分別使用,因而大大提高了酒的質量。同時,他還設立了種植技術檔案,對葡萄的生長、結果、收獲等情況都逐年進行詳細記錄,作為改進的依據。
在製酒工藝中,酒味醇香的關鍵環節在於酒的窖藏時間。“陳年老酒,越陳越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張振勳嚴格規定張裕公司產品起碼得窖藏5年以上才能出廠銷售。同時,他改變了中國傳統的以缸甕藏酒的方法,采用進口的白橡木貯酒桶貯酒;而且借鑒外國窖酒的經驗,每一年都要給藏酒“轉桶”,也就是從一個桶裏轉到另一個桶裏去,在轉桶的過程中,將沉澱在底的結晶體酒石酸除去,使酒色更為清澄。貯酒期越長,轉桶的次數越多,酒味自然就越醇香了。盡管這道工序費時費工,張振勳卻堅持不變、一絲不苟,所以張裕公司出產的酒,從一開始就超越了國內外許多廠家的產品。
張振勳長期從事商業經營,懂得“貨賣一張皮”的道理,深知一個新產品要想打開國內外市場,不僅要物美價廉,而且要注重產品的外包裝。所以,他精心設計了張裕葡萄酒的包裝方案。酒瓶是他自己的玻璃廠專門生產的,造型優雅,用錫箔裹封瓶口,瓶腰再貼上精致美觀的紫色葡萄串商標,十分醒目。雖然如此,可是產品上市以後,仍然很少有人買。銷路打不開,這愁壞了張振勳。他認真地分析了上海、南京、北京、漢口、天津等國內大都市的酒類市場,發現都已被美、英、法等國的名酒打入。上層社會的達官貴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和闊氣,喝低度酒,就要喝外國的白蘭地、葡萄酒和香檳;喝高度酒,就要喝中國的茅台、汾酒。而一般的老百姓,則圖實惠,習慣於飲用普通的高粱酒。張裕葡萄酒和白蘭地的市場定位在哪裏?
問題的關鍵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也就有了。張振勳決定走高端市場,下定決心之後便開始大張旗鼓地展開了宣傳攻勢。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在車站碼頭豎立巨幅廣告牌、宣傳畫;將印有“張裕釀酒公司敬贈”字樣的餐具、酒杯等贈送給飯店酒樓;每逢節日,用車拉著裝潢別致、引人注目的巨大酒瓶招搖過市,並把小瓶裝的白蘭地、葡萄酒沿街贈送給行人品嚐。此外,他還印製了大量精美的宣傳冊,到南洋各地華僑集中的地方散發,宣傳的內容則著重於葡萄酒對身體的補養作用……這一係列措施,很快發生了作用,張裕公司的產品銷路大開,風行全中國,並且在海外華僑中取得了廣泛的影響,成為人們舉行宴會和饋贈親友的佳品。
張振勳不僅是一個有成就的實業家,而且在政治上也有自己清醒的眼光。在長期“實業興邦”的實踐中,他深深地看透了清政府的無能和腐敗,所以對未來的革命寄予很大希望。辛亥革命興起時,他不但支持兒子張秩君參加同盟會,還通過胡漢民暗中資助孫中山革命經費。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又捐助福建革命軍民。因此,1912年,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經過濟南時,曾專程去張裕釀酒公司參觀,在品嚐了張裕葡萄酒後,寫下了“品重醴金”四個字,表示他的讚賞之情;孫中山還邀請張振勳出任中國商會聯合會會長,兼任南洋勸業會總理,委托他組織中國和華僑商品展覽,借以推銷國貨。同一年,康有為去張裕公司參觀後,也寫下了讚美的詩句:“淺飲張裕葡萄酒,移植豐台芍藥花;更複法華寫新句,欣於所遇即為家。”
辛亥革命後,張振勳擔任過中華民國總統府顧問、工商部高級顧問等職。但是張振勳對於當官沒有熱情,他利用這個機會,為張裕產品大做廣告。每次到飯店酒樓用餐,他都指名要張裕公司的白蘭地酒,並且向周圍的人說:“你們喝過這種酒嗎?我走遍世界各地,從來沒喝過這麼好的酒,真是舉世無雙啊!”引得人們都想嚐嚐這種美酒。
張裕產品的成功,離不開釀酒師撥保的貢獻,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撥保作為一個奧地利公民不得不應征回國參戰。為了感謝張振勳多年以來的熱情相待,撥保在臨行前介紹了一位意大利人來擔任釀酒師。張振勳想,辦廠這麼多年了,技術上一直依賴外國人,總不是長遠之計,最好能把洋人的技術學到手,那就可以不再受製於人了。他暗暗囑咐公司張子章和朱壽山兩人,要他們每天跟緊洋釀酒師,偷學他的技術。可是這位意大利人也十分精明,技術上非常保守,每次到了關鍵時刻,他都把所有的人趕出房去,把門關得緊緊的,不讓任何人偷看。張子章和朱壽山也沒有辦法。後來他們發現,這意大利人好酒,喝醉以後特別喜歡說話,於是就設法在中秋節那天請他赴宴,宴會上把他灌得半醉,再把話題引到釀酒上來,結果意大利釀酒師果然中計,無意中把釀酒的幾個關鍵技術都說了出來。張子章他們趕緊離席記錄下來,第二天照這辦法去進行試驗,一次就成功了!張振勳激動得熱淚盈眶,終於有了自己的中國釀酒師,從此在技術上也可以擺脫外國人的控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