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隨胡錦濤出訪北美
此外,李興浩在創業之初就大膽意識到了國際市場開拓的重要性。在發展的初期,即90年代初,出口貿易總公司完全摒棄了諸多“門檻”。當時,李興浩就提出,“全公司的人尋找能夠拉來出口業務的人,發動全公司所有力量尋找會講英語的人,隻要能夠拉來一單業務,不管成不成功都有豐厚獎勵,能夠談成兩單以上業務的人就升任部長”。在此前提下,出口貿易總公司迅速聚集了眾多對外貿易人才,誌高出口業務蒸蒸日上。這種大膽的選人原則,其實在誌高其他部門,例如技術部門也存在著,這一原則恰到好處的詮釋了誌高的“激勵”機製,即公司為員工提供“一個廣闊的舞台”,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在誌高就有用武之地。
回顧誌高走過的國際化路線,其實每一步都包含著大膽的思路。在誌高創業之初,對於海外市場的拓展,不但誌高沒有經驗,而整個行業也沒有太多的經驗,所以誌高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線,“思路決定出路,速度決定出路”,因為市場競爭一日千裏,必須把握住行事的最佳時機。
因此,李興浩借隨胡錦濤總書記出訪北美的機會向北美地區客戶推介了誌高並達成了一些合作。此外,在美國邁阿密期間,一客戶慕名而來要求與誌高合作辦廠,最終雙方達成了初步意向;而奧蘭多一客戶則當即與誌高方麵敲定了4萬台空調的購買合同。
新一代粵商,借著自己的勤勞與勇敢,在海外市場上繼續開辟著屬於自己的戰場。
五、中國的山姆·沃爾頓:黃光裕
年僅37歲的黃光裕成為中國富豪榜上的一位新首富。胡潤曾得意地說:“今年我們找到了中國的山姆·沃爾頓。”《福布斯》稱黃光裕是“中國內地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富豪”。
那麼,一個毫無背景的農民之子,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寫下了一個如此驚心動魄的創業傳奇,他是怎樣一上步步攀上財富顛峰的,他憑著自己的夢想和能力,能否成為中國第一個來自零售業的世界500強?
(一)創業之初
1969年黃光裕出生於廣東汕頭。17歲時,黃光裕與大其3歲的哥哥黃俊欽,一道帶著4000元錢從家鄉廣東汕頭北上,到內蒙古一帶做貿易。一年後因不滿當地人“輕易承諾疏於兌現”,轉戰北京。半年後開始在北京珠市口經營一家麵積不足100平方米的電器店——這就是國美電器連鎖店的開端。
黃氏兄弟初到北京時物色的珠市口的那家兩層小店,本是一家國營服裝廠的門市部,名叫“國美服裝店”。兄弟倆很快發現服裝不太好賣,於是賣起了電器。1987年1月1日,“國美電器店”的招牌在這家小店的門前掛了出來。
依靠這家電器店,他在不足20年的時間裏,成為中國的新首富。與其他很多富豪類似,在白手起家的神話後麵,傳言一直相生相伴,直指國美電器最初靠經營走私品起家,甚至直到現在仍有見不得光的交易。
極少接受媒體采訪的黃光裕並未直接反駁這些傳言,隻是聲稱其兄弟用於投資珠市口那家家電店的10多萬元來自“在內蒙古做貿易”和“在北京最初半年做生意”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