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創新精神是發展的原動力(1 / 3)

企業高層領導如果想管理好企業,並把企業一步步帶到更高的目標,那麼就必須讓創新思維注入自己的大腦和管理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隻有始終不渝地尋求變革,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1沒有創新就沒有前途

人的智慧如果滋生為一個創新點子時,它就永遠超越了它原來的樣子,不會恢複本來麵目。

——史蒂芬·柯維

一個企業的高層領導如果沒有創新能力,那麼這個企業也就沒有活力可言。高層領導應當明白,在充滿了競爭的商業環境裏,惟有創新,企業才會不斷發展、壯大。

福特公司的發展曆程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美國工業由手工作坊向工廠製造生產的過渡中,亨利·福特首創世界上第一條大規模流水作業生產線,為現代發達的工業生產奠定了基礎。他發明的物美價廉的T型車,一舉打開了新興的汽車業市場,為美國迅速步入汽車時代做出了貢獻。為此,在美聯社所做的美國獨立200年二十件大事的民意測評中,亨利·福特和他的汽車公司名列第十,與宇航員登上月球、原子彈爆炸成功相媲美,為全世界所矚目。

20世紀初,有一位叫亞曆克斯·馬爾科姆遜的人,他是當地一名闊綽的煤商,打算拿出一筆錢投資汽車業。經過調查,他覺得福特正合自己的要求——在汽車界已有名氣,又是精明能幹的技工,無其他生意牽連,他的周圍還有一批才華橫溢的同事。所以,馬爾科姆遜就找到了福特。兩個人的談判促成了福特汽車公司的成立。

次年初,福特製定了一個劃時代的決策。公司宣布從此致力於生產標準化,隻製造較低廉的單一品種。實際上這項方案在福特腦子裏已醞釀了數月,甚至可以說數年之久。

其後,福特繼續致力於流水線的改進。在1920年,他實現了每分鍾生產一輛汽車的願望,1925年,他創造了每10秒鍾製造一輛汽車的紀錄,在全世界同行中遙遙領先。

到20世紀20年代,福特汽車公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日產汽車9000輛,年銷售汽車90萬輛。福特的名字也和他的T型車一起傳遍全世界。

從賽車到流水化作業及T型車,福特的每一步都是一個跨越,而這都是福特自己闖出來的。如果他沒有這種創新的精神,那麼汽車業也許就不會發展得如此之快。正是憑著一股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福特闖出了自己的天地。

創新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企業通過技術優勢使自己的產品在競爭中居於有利地位,不可能做到一勞永逸,牢不可破。事實上,通過企業高層領導不懈的技術創新、銳意進取,後來者也可居上。這方麵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

洛麗爾是法國一家生產護發劑和化妝品的公司。過去,它在同行業中一直鮮為人知,屬於那種普普通通的“九流”企業。然而,在公司高層領導戴爾的帶領下,“洛麗爾”不懈地進行技術創新,如今已成為世界領先的化妝品製造公司,它的營業額也位居同行業前列。

“洛麗爾”在研製新產品方麵,敢於投入。其高層領導戴爾是一個思想敏銳、管理嚴謹、作風潑辣的人。為開發新產品,他常常和部下在會議室裏“爭執”。

他也經常鼓勵職工要勇於向其主管上司提異議。“洛麗爾”在研究出一種新配方時,先以兔子、老鼠、假發,甚至手術刀切下的皮膚來做實驗。為了試驗染發劑在世界各地各種氣候條件下的使用效果,他們在實驗大樓內設立了“赤道陽光”、“英國濃霧”、“北極寒冬”等模擬環境,來進行產品的“臨床試驗”。像這樣耗資驚人、設備先進、人才一流的研究開發,一般化妝品公司不敢問津,同時也舍不得投入這麼多資金。此外,“洛麗爾”還采用與美國研究月球地形設備相同的儀器,來研究人類臉部皺紋產生的情形。

由於“洛麗爾”的不斷創新,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初它的一種新型固發劑剛一上市,立即就飲譽市場,連最挑剔的美容師也讚不絕口。上市的第一年,其銷售額就達5000萬美元。

技術創新不應該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應該始終堅持不懈地進行,隻有在這種堅持不懈的技術創新中,企業才能有強有力的應變能力。

市場競爭如此激烈,就好像在“活”與“死”之間掙紮,如果懂得應變就會有“活”的希望,如果不懂變通就會麵臨“死”的威脅,所以企業要不斷創新才能在市場上站住腳,“活”得好。

2執著於創新才是合格的高層領導

隻有那些能夠自如地應對經營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自我變革的企業才可能超越時代,保持住自身的優勢。

——奧田碩(豐田董事長)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一切都在變,沒有恒定不變的東西。而要滿足人們日益變化的需求,企業就必須能夠提供日益變化的產品和服務,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禽肉加工企業泰森食品公司就是依靠新產品開發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最初生產的產品是黃油雞塊,隨後又開始生產有外包裝的雞肉麵包和餡餅,現在該公司可生產近千種雞肉製品。

泰森食品公司的生產過程高度一體化。從小雞的孵化到雞肉製成品的最終運輸,經營範圍無所不包。該公司有60多家加工廠,每周能加工2600萬隻雞!

丹·泰森出身於農民家庭,年青時就跟隨父親在養雞場裏工作,最初他麵臨的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雞肉價格起伏不定。他回憶說:“養雞並不難,難的是在價格不斷波動的情況下賣出去。”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泰森決定將雞肉進行深加工以提高附加值。

他的第一種增加雞肉附加值的辦法,就是將雞整隻出售,而不是原來的按斤出售。泰森說:“這樣做可以使雞肉的價格在三四個月保持穩定,我們終於在禽肉製造業中異軍突起。”

其次,他開始按份賣黃油雞塊,通過這種做法就能按份定價而不是按斤定價。“由此我想到我們是否可以加工多種雞肉製品,那樣附加值會更高。1970年,我們開始將雞肉做成雞肉餡餅和雞肉麵包,這些產品很快成了非常受人們歡迎的快餐食品。”

泰森意識到快餐企業在未來幾年會得到巨大的發展。他開始向超級市場推銷他的餡餅和麵包。泰森說:“快餐業已經為我們的產品做了許多市場導入工作和廣告宣傳工作。”從那時起,泰森食品公司開始實施新產品開發戰略。泰森公司總經理亞倫·托利說:“一旦我們的某種產品獲得成功,我們就想擴大影響、生產係列產品。”泰森補充說:“即使生產像餡餅一類簡單的食品,我們也要做到盡善盡美。然後製定出一個富有競爭力的價格。同時,我們也生產一些價格較低的產品以滿足低層次消費者的需要。”

一般來說,大部分雞肉製品的市場周期都小於2~5年。正因為如此,泰森公司總是試圖每天推出一種新產品。泰森說:“例如,我們製作26種餡餅,這26種餡餅根據不同風味,使用不同的黃油,可大體分為5~8種,我們還可以將這些餡餅做的大小不同,形狀多樣——圓形的、方形的、心形的。我們的餡餅品種如此豐富,主要是因為每個飯店都希望自己經營的餡餅有獨特的風味。通過以上可知,盡管許多快餐店的餡餅都是由我們一家公司供貨,但各自的風味略有不同,哈迪快餐店的餡餅與麥當勞的餡餅略有不同,伯格餡餅店的餡餅和溫迪快餐店的餡餅也各有千秋。

以雞肉為原料的產品在飯店裏的更新換代速度遠遠快於零售店。主要是因為飯店總是每幾個月就想更換一種口味,給顧客一種新鮮的感覺。“無論飯店要求我們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去滿足他們,你在飯店裏品嚐的每一種我們公司的新產品,一般半年到一年前我們就開始研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