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接受宴請,那麼對禮節就應當更加注重:
接到宴會邀請(無論是請柬或邀請信),是否出席要盡早答複對方,以便主人安排。對注有RSVP(請答複)字樣的,無論出席與否,均應迅速答複。注有“Regrets Only”(不能出席請複)字樣的,則不能出席時才回複,但也應及時回複。經口頭約妥再發來的請柬,上麵一般注有“To remind”(備忘)字樣,隻起提醒作用,可不必答複。
出席宴請活動,遲到、早退都會被認為是失禮或有意冷落。身份高者可略晚到達,一般客人宜略早到達,主客退席後再陸續告辭。
進餐之前要把餐巾輕輕打開放在膝上,用完以後用左手抓起放在餐桌上,不要亂扔。進餐時要注意文明,吃東西要高雅。閉嘴咀嚼,不要狼吞虎咽,發出響聲。喝湯時要一勺一勺地送入口中,不要端碗而飲。如湯、菜太熱,可稍待涼後再吃,切勿用嘴吹。嘴內的魚刺、骨頭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掩嘴,用手取出,或輕輕吐在叉上,放在菜盤內。吃剩的菜,用過的餐具、牙簽,都應放在盤內,勿擺桌上。剔牙時,用手或餐巾遮口。
作為主客參加外國舉行的宴會,應了解對方祝酒習慣,即為何人祝酒、何時祝酒等等,以便作必要的準備。碰杯時,主人和主客先碰,人多時同時舉杯示意,不一定碰杯。祝酒時注意不要交叉碰杯。在主人和主賓致辭、祝酒時,應暫停進餐,停止交談,注意傾聽,也不要借此機會抽煙。碰杯時,要目視對方致意。宴會上相互敬酒表示友好,活躍氣氛,但切忌喝酒過量。喝酒過量容易失言,甚至失態,因此必須控製在本人酒量的1/3以內。
進餐時如果需要同別人講話,最好放下刀、叉或勺子。如不放下,也不要用餐具指指劃劃。餐刀是切割菜肴的,不能用餐刀插著食物送進口裏。餐刀絕對不能沾嘴唇。如果不慎把刀、叉掉在地上,不要馬上俯身去拾,就讓它留在那裏,招呼服務員拿幹淨的來。嘴裏含著食物的時候不能跟別人講話,等把食物咽下去再說話。
喝飲料時,先用餐巾擦擦嘴唇,然後再喝杯中飲料,以防菜屑弄到臉上或杯子裏。如果發現杯子裏有不潔之物,應當悄聲告訴服務員,讓他取走重拿一份來,不要大呼小叫引起別人的注意。不能在嘴裏塞滿食物時喝酒或喝飲料,應當先咽下食物後,再端起杯子來喝。
吃麵包時,不要整片或整個塗滿黃油或果醬,拿到嘴上去吃,應當一小塊一小塊掰開,塗上黃油或果醬再吃。在桌布上落下麵包屑,可以不必理會,服務員在撤走盤子時,他就可以順手撿到盤中取走。
進餐完了,一般都坐在客廳裏互相交談。如果是站著交談,盡可能和參加宴會的人們都接觸;如果是坐著,也要有禮貌地換換位置,同好友交談。在這種場合盡可能活躍一些,避免少言寡語,呆在那裏。可利用這種機會,多交一些朋友。
宴會結束後,主人同他的配偶在門口相送。這時要向他們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的好客,感謝他們的美餐,感謝他們的邀請,並握手擁抱告別。
用餐禮儀是非常繁瑣的,但各種用餐禮儀又是高層領導必須熟悉和掌握的,一旦出錯,就會給人留下笑柄,因而如果你對自己沒有把握的話,最好參加禮儀培訓班補習一下。
5訪客與待客的禮節
彬彬有禮的風度,主要是自我克製的表現。
——愛迪生
拜訪與待客都是生活中的尋常小事,但如果你忽視了禮節也很可能讓它變成一場“災難”,那麼怎樣做才是合乎禮節的呢?
在接待客人時:
(1)迎接客人
客人到達應起立迎接;如果出門如約迎接,應早去幾分鍾,不要讓客人等。如果客人是初次來訪,應給家人介紹一下,並互致問候。然後請客人寬衣、就坐,遞送煙茶果品應雙手送上,煙要親自點火。如果是熟悉的老朋友可不必拘泥於這些禮節,隨便一些更好。
對客人帶來的禮物應表示感謝,並適當讚美。為客人沏茶、削瓜果、剝糖紙要注意衛生,不要直接用手接觸入口的東西。用點心和果品時,主人應陪著客人一起吃。
待客時,如有別人來打擾,不要麵露悻悻之色,把人拒之門外。若客人來到後,你恰好有要事要辦,應向客人說明情況,表示歉意,讓家人幫助招待。如果來客不是來找你,但要找的人不在,這時你也要主動熱情地接待。
(2)送客
客人告辭時,要表示挽留,如果客人怕耽誤主人的時間過久,而主人又並不很忙,更要真誠地挽留,但不要強留。客人提出告辭,主人先不要起身,即使挽留不住也要等客人起身後再起身,否則是很不禮貌的行為。送客時應讓客人走在前麵,替客人開門,送到門外再握手道別。對長輩或領導,應送出大門或扶下樓梯,等客人走遠後再返回。不要剛和客人握手道別,馬上就轉身回來,更不可客人前腳剛剛出門,主人後腳就把門關上,這都是非常失禮的。
在拜訪外國人時尤其要注意:
到外國人辦公室或住所,均應預先約定、通知,並按時抵達。如無人迎候,應先按門鈴或敲門,經主人應允後方得進入。如無人應聲,可稍等片刻後,再次按鈴或敲門(按鈴時間不宜過長)。無人或未經主人允許,則不得擅自進入。
經主人允許或應主人邀請,可進入室內。盡管有時洽談的事情所需時間很短,也應進入室內,不要站在門口談話。有時,主人未邀請進入室內,則可退到門外,在室外談話。
應邀到外國人家裏拜訪、作客,應按主人提議或同意的時間抵達,早到或遲到都是不禮貌的。如發生遲到的情況,應致歉意。主人備有小吃和飲料招待,客人不要拒絕,應品嚐一下。
未經主人的邀請或沒有獲得主人的同意,不得要求參觀主人的庭院和住房。
待客與訪客是高層領導必須掌握的一般禮節,它所體現的是高層領導的個人素質,如果不守禮節,則會影響別人對高層領導的印象。
6與外國客商打交道時的禁忌
一隻狗和一條狼交上了朋友,兩人的關係很親密。狼的生日就快到了,“送什麼禮物給狼兄弟好呢?”狗開始苦苦思索。生日那天,狼高興地在賓客麵前打開了狗送給他的禮物——結實的金屬項圈和皮帶,狼立刻沉下了臉,把狗的禮物隨手扔到一邊。這種結果讓狗委屈極了:狼兄弟為什麼不喜歡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呢?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習俗與禁忌,高層領導在與外國客商打交道時必須注意這一點,否則就會被人視為不知禮儀的人,不僅損害個人形象,同時也會損害公司形象。
下麵,我們總結了一些國外習俗與社交禁忌,供大家參考:
(1)交談禁忌
與外國人交談,必須注意以下方麵:
①與西方人交談“七不問”:年齡、婚否、收入、住址、經曆、工作和信仰。因為上述問題均被西方人看成個人隱私,是非常不歡迎他人詢問的。
②外國女子和她的丈夫或其他人交談時,不要上前旁聽,有急事需插進去和她說話時,應先打招呼。
③男子一般不參與婦女圈內的議論,也不要與婦女無休止地攀談而引起旁人反感,更不要說婦女長得胖、身體壯、保養得好等語。
④跟英國人交往,不可以把王室的家事作為談笑的話題。
(2)舉動禁忌
跟外國人打交道,一些在中國人看來很正常的舉動,也會被認為是無禮甚至犯忌的行為。如以下一些方麵:
①對歐美上年紀的人,如果他們上樓梯或爬山,千萬不能扶他們。這在我們是對老人的尊敬,而歐美老人恰恰相反,別人攙扶他,他們覺得這樣有失體麵,反而招來不快。
②在西方國家,相互握手時,千萬不要越過另兩個人拉著的手去與第三個人握;抽煙時不要一次給三個人點煙,據說這樣做會招來不幸。
③跟英國人坐著談話,兩膝不可張得太寬,忌架二郎腿。如站著談話,忌拍打對方的肩背,如巴基斯坦人忌諱別人拍打右肩背,認為那是警察逮捕人時用的動作。泰國人還忌用腳指東西給人看,或者用腳踢東西給人。
④要注意不同的手勢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有著不同的涵義,以免犯忌失禮。例如,翹起大拇指在我國是一種顯示積極的手語信號,在英、美、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還表示要求搭車。但如果這個動作比較猛烈,它又變成了一種侮辱人的信號。如果在希臘,意思又成了要對方“滾蛋”。
(3)數字禁忌
①“4”的忌諱。在東方一些國家,不少人把“4”視為預兆厄運的數字。在朝鮮軍隊中不用“4”字,他們認為一支部隊序列為“4”,在戰鬥中必然失敗。在韓國,旅館沒有4層樓,門牌沒有4號,幾乎什麼東西都不用“4”字。
②“13”的忌諱。這個數字在歐美國家最令人討厭,在任何場合都盡量回避它。大樓沒有第13層,航空公司沒有第13號班機,甚至在每月的“13”日人們也深感惶恐。
③黑色“星期五”。把星期五視為凶日有許多傳說,都跟基督教的《聖經》有關。有的書上說,夏娃偷吃禁果時是星期五,她和亞當被上帝逐出伊甸園正是在那一天。也有的書上說,耶酥被釘在十字架上也是星期五。如果星期五又碰上“13”日這一天,那就更不祥了。一些迷信者甚至借口有病全天不起床,以免發生不吉利的事。
(4)顏色禁忌
在一些國家,對顏色也有很多禁忌。如黑色是歐美一些國家所忌諱的,因為黑色是喪禮色;綠色在日本象征不祥;黃色被巴西、埃及、埃塞俄比亞等國人認為是凶、喪之色,花束、服裝都忌用黃色;藍色在比利時人的眼裏是不吉利的標誌,認為碰到藍色會帶來不幸;泰國人平時絕對不用紅筆簽名,因為在他們那裏,人死後用紅筆將死者姓名寫在棺材上;蒙古人也厭惡黑色,認為它象征不幸、貧窮、背叛、嫉妒、暴虐、威脅;白色不討摩洛哥人喜歡,他們以白色為貧窮色;青色讓烏拉圭人覺得是黑暗的來臨,不吉利;巴西人則認為紫色表示悲傷,黃色為凶喪之色,如兩色配在一起,定會引起凶兆。
(5)其他禁忌
除了上述主要的禁忌外,在一些國家還有其他一些禁忌。
①花卉禁忌。印度人忌荷花作禮品,歐洲許多國家忌菊花,德國人忌鬱金香,英國人忌黃玫瑰為禮花,等等。
②圖案禁忌。英國人忌諱大象的圖案;北美、利比亞忌諱狗的圖案;瑞士忌諱貓頭鷹的圖案,認為那是“死人”的象征;捷克和斯洛伐克忌用“紅三角”,認為它是有毒的象征;意大利忌諱菊花圖案,因為他們習慣把菊花敬給死者;牛則受印度、尼泊爾等許多南亞國家崇敬,不準以任何形式褻瀆牛;駱駝被索馬裏人敬愛,別說圖案甚至給駱駝拍照也是絕對不準許的。
③服飾禁忌。西班牙女人上街必定要戴耳環,他們認為不戴耳環如同沒穿衣服;歐洲姑娘結婚,在婚禮之前不會答應裁縫要她試穿結婚禮服的請求,認為會導致婚姻破裂;在英國,如果一個外國人係了一條帶條紋的領帶,可能被認為是軍服或學生校服領帶的仿製品,從而會遇到麻煩。
④郵包禁忌。在緬甸,禁止有鈔票圖樣的物品入境;阿富汗禁郵香口膠、煙灰缸、日曆、明信片、塑膠花、泡茶、通心粉等;伊朗禁郵樂器和廁所用品;伊拉克禁郵望遠鏡、汽球、染發品;肯尼亞禁郵日本剃須刀;厄瓜多爾拒郵草帽;秘魯和科西加不歡迎撲克;斐濟禁寄舊衣服、彈簧刀,等等。
⑤飲食禁忌。在飲食方法上,波蘭人是不鋪桌布不入席;用筷子進食的東方國家,不可將筷子插在飯碗中間。日本人吃飯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用舌舔筷子;二忌迷筷——手執筷子在桌上遊移,拿不準夾什麼菜吃;三忌移筷——動了一個菜後不吃,又去夾其他菜;四忌扭筷——扭轉筷子,用嘴舔取粘在筷子上的飯粒;五忌插筷——用筷子插菜吃;六忌掏筷——用筷子從菜的當中掏著吃;七忌跨筷——將筷子架在碗、碟上麵;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縫。
不同國家、民族由於不同的曆史、宗教等因素,各有特殊的風俗習慣和禮節,作為企業高層領導,一定要對各國的風俗習慣、禮儀有所了解,在各種涉外活動中,才能根據場合、對象行事,做到有禮、自然、誠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