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享受生活讓自己成功並快樂著(2 / 3)

——小塞涅卡

忙碌的工作之餘,你應該給自己尋找一些能夠充實生活,讓生活變得生動有趣的東西——例如愛好。

愛好可以給人一種對快樂的期望與感受,而且,愛好越是強烈,這種期望與感受也越強烈。

興趣和愛好都是人所不可或缺的,它們對人的需求是一種滿足、調劑與豐富。任何需求得到滿足,都會給人一種愉快的感覺。但是,猶如同樣一頓飯,饑餓者和飽食者的感受並不相同,需要本身的強烈程度也直接影響到人的快樂程度。這就是興趣、愛好的程度越是強烈,當它滿足時給人的快樂也越強烈的原因所在。

而且,努力培養自己對厭煩事物的興趣與愛好,這是享受快樂的一大良方。麵對討厭的事物,理所當然是難以感到快樂的。其實不然,當你培養起對厭煩事物的興趣與愛好時,神奇的變化發生了:這些事物賦予你的將不再是煩躁,而是無窮的樂趣。

而且你不必擔心愛好會耽誤你的工作,恰恰相反,如果它是健康的,反而會提升你的工作質量。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即使在戰爭最艱苦的年代裏,仍然堅持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從事自己的小愛好——集郵。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可以讓他忘記周圍的一切煩心事,讓心情徹底放鬆,讓大腦重新清醒起來。

小愛好不但可以愉悅身心,放鬆心情,而且還有延年益壽之功。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他們試圖找到長壽老人的共同特點。他們研究了食物、運動、觀念等多方麵因素對健康的影響,結果令人驚訝,長壽老人們在飲食和運動方麵幾乎沒有完全共同的特點,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他們都有自己的小愛好,並且把這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為之奮鬥,這是他們的精神寄托。

所以,無論你對生活多麼不滿,一定要有人生目標,要有點愛好,有點精神食糧,因為它能使你看輕人生的使命,能讓你找到心靈家園,從而使人生更有意義。

在美國長島,有一位名叫萊伯曼的百歲老人,他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老人看上去最多不超過80歲。據老人講,他根本沒想到自己能活這麼大年紀,因為在他80歲的時候,曾對生命失去了興趣,以為自己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那時他健康狀況很差,看上去像是真的要不行了,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繪畫結緣,從此,他迎來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青春。

萊伯曼是在一家老年人俱樂部裏和繪畫結下緣分的。那時,萊伯曼歇業已多年,他常到城裏的俱樂部去下棋,以此消磨時間。一天,女辦事員告訴他,往常那位棋友因身體不適,不能前來。看到老人的失望神情,這位熱情的辦事員就建議他到畫室去轉一轉,還可以試畫幾下。

“你說什麼,讓我作畫?”老人好奇地問道,“我從來沒摸過畫筆。”

“那不要緊,試試看嘛!說不定你會覺得很有意思呢!”在女辦事員的堅持下,萊伯曼到了畫室,平生第一次擺弄起畫筆和顏料,但他很快就入迷了,周圍的人也都認為他簡直就是一個天生的畫家。81歲那年,老人開始去聽繪畫課,開始學習繪畫知識。從此,老人感到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樂趣,精神一天天好了起來。

1997年,洛杉磯一家頗有名望的藝術陳列館專門為萊伯曼舉辦了一次畫展。此時,已年過百歲的萊伯曼筆直地站在入口處,笑容滿麵,迎接參加開幕式儀式的來賓,許多有名的收藏家、評論家和新聞記者全都慕名而來。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活力,贏得了許多觀眾的讚賞。

老人在展覽後接受采訪時意興昂然地說:“我不說我有101歲的年紀,而是說有101年的成熟。我要借此機會向那些自認為上了年紀的人表明,這不是生活暮年,不要總去想還能活到哪年,而要想還能做什麼,著手做點自己喜歡的事,這才是生活。”

生活中,如果你能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將會使心靈更美好,生活更有情趣,生命也更有意義。

愛好是可以培養的,行動起來吧!從現在起找一項讓自己感興趣的愛好,這樣你的生命就不會再枯燥乏味,你的身心也可以得到放鬆。

4享受適度的酒樂生活

快樂不能靠外來的物質和虛榮,而要靠自己內心的高貴和正直。

——羅曼·羅蘭

適量飲酒與音樂可以放鬆身心,當繁重的工作使你感到煩悶和疲憊時,便可以嚐試一下。

在古代,酒最大的用途就是澆愁解悶。古時戰亂不斷,人們整日為生存顛沛流離,生活的忙碌,使人們越發感覺到生命的短暫和不可確定;這種感覺在平時是無法宣泄出來的,隻有在酒酣之後,才會在精神上感到放鬆。所以說,酒,實際是開啟人心靈之門的一把鑰匙,沒有酒,便沒有李白怒罵權貴的狂傲詩篇;沒有酒,便沒有曹操那“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其實現代人比古人更是忙碌,隻不過現代人更懂得壓抑,懂得控製自己的感情,不會像曹操一樣揮灑著對人生的感慨罷了。

此外,古人還以酒會友,所以“竹林七賢”個個都是酒鬼,也是酒友。最瘋狂的大約要數劉伶。他出去,常攜一壺酒,乘一鹿車,鹿車上放著鍬,如果他醉死,人們便可以就地把他埋了。七賢的時代,人生的誌向無法得以實現,外在的壓力把每個人都封鎖起來。平庸的人無奈地平淡的生活下去直至萎靡死亡;超俗的人把鬱悶宣泄成為怪誕,成了“狂”,然而他們也不知道這“狂”的盡頭會是什麼。劉伶的境界折射出壓力下人生的不可把握:“結果”是無法預料的,人們能做的隻是盡享眼前的歡樂!因此,宣泄,其實並沒有什麼原因,隻是生命的壓力太重;宣泄,其實也不為什麼結果,因為狂放的背後,常常是更大的無奈。

大凡痛苦都會有一個根源:平凡的人想擁有不凡的未來,不凡的人又懷念平凡的過去,這種矛盾的期待,也許便是人生一切苦惱的症結所在。理想與現實,永遠不可能真正的統一。這種苦惱,纏繞著古往今來的每一個人,這也正是從古至今,人們都借酒澆愁的原因。因此當你為某事而煩惱的時候,不妨熱上一壺小酒,或是來上一瓶啤酒,獨自一人坐下來慢慢享用,暫時把煩惱放在一邊。有人說借酒澆愁愁更愁,其實不然,喝酒以後的愁,是一種釋放,是淤積於心的苦悶的宣泄,而宣泄以後則會大徹大悟。

除了飲酒外,聽音樂同樣也可以使人得到放鬆。

在醫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莫紮特效應”:這就是說,當你聽一曲莫紮特音樂之後,你的大腦活力將會增強,思維更敏捷,運動更有效,它甚至可緩解癲癇病人等患神經障礙的病人的病情。六年前,研究者證明,在IQ測試中,聽莫紮特的受試者得分比其他人更高。

1975年,美國音樂界的知名人士金太爾夫人因乳腺癌纏身,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瀕臨死亡的邊緣。這時候,金太爾夫人的父親不顧年邁體弱,天天堅持用鋼琴為愛女彈奏樂曲。或許是充滿愛心的旋律感動了上蒼。兩年之後奇跡出現了,金太爾夫人勝利地戰勝了乳腺癌。重新康複後,她熱情似火地投身於音樂療法的活動,出任美國某癌症治療中心音樂治療隊主任。金太爾夫人彈奏吉他,自譜、自奏、自唱,引吭高歌,幫助癌症病人振奮精神,與絕症進行頑強的拚搏。

德國科學家馬泰鬆致力於音樂療法幾十年,在對愛好音樂的家庭進行調查後他注意到,常常聆聽舒緩音樂的家庭成員,大都舉止文雅,性情溫柔;與低沉古典音樂特別有緣的家庭成員,相互之間能夠做到和睦謙讓,彬彬有禮;對浪漫音樂特別鍾情的家庭成員,性格表現為思想活躍,熱情開朗。他由此得出結論:旋律具有主要的意義,並且是音樂完美的最高峰。音樂之所以能給人以藝術的享受,並有益於健康,正是因為音樂有動人的旋律。

音樂是起源於自然界中的聲音,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所以音樂對人的精神、髒腑必然會產生相應的影響。音樂主要是通過樂曲本身的節奏、旋律,其次是速度、音量、音調等的不同而產生療效的各異。在進行音樂治療時,應根據病情診斷,在辯證配曲的原則下,選擇適當的樂曲組成音療處方。

煩惱時聽聽音樂,能重新燃起生活的熱情,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憧憬,使人心理趨於平靜,心緒得到改善,精神受到陶冶。

既然音樂有這麼多用處,不妨在工作之餘,茶餘飯後,戴上耳機,聽一曲柔美舒緩的音樂,讓身心在優美動聽的節奏中徹底放鬆。

酒和音樂都是容易讓人沉迷的東西,因此要注意適度原則,凡事過猶不及。

5讀書是最高境界的人生樂趣

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

——培根

讀書除了可以獲取知識外,還是一種不錯的休閑方式,離開書本的日子將是十分蒼白和乏味的。

程頤說:“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張竹坡說:“讀到喜、怒俱忘,是大樂處。”蘇東坡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衣著,賦予你外在的美;讀書,才能給你氣質的美。擁有了書,生命也就有了寄托。

托爾斯泰酷愛博覽群書。在他的私人藏書室,參觀者可以看見13個書櫥,裏麵珍藏著23萬多冊20餘種語言的書籍。這些藏書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據說,他喜歡把書借給別人看,與他人共享讀書的快樂。

讀書,是一種美麗的行為。在讀書中,天上人間,盡收眼底;五湖四海,就在腳下;古今中外,醒然可觀。讀書,讓我們懂得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讀書,讓我們豐富了自己,升華了自己,突破了自己,完善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