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高層領導,看起來位高權重,體麵風光,但這份風光背後也有許多痛苦和煩惱,一些成功人士因此而終日麵帶憂容,有的甚至未老先衰。其實,誰能沒有一點煩惱呢?隻要你積極調整心態,換個角度看生活,你就能夠發現幸福,找到幸福。
1不要給自己製造不幸
人生就是苦惱,所以人一出娘胎,開口第一聲就是哭。決沒有一見天日就大笑的。哭先於笑,是人生的途徑,笑不過是偶爾的表現而已。
——宣永光
幸福是人生最基本的欲望之一。然而,幸福必須是靠自己的努力贏來的。贏得它也並不十分困難,凡是想要得到它的人、具有這種意誌的人、知道正確方法而切實履行的人,都能成為幸福快樂的人。
在火車的餐車上,有位太太身上穿著名貴的毛皮大衣,手上戴著數枚璀璨奪目的鑽石戒指,然而不知是什麼原因,她的外表看起來卻總是一副不悅的樣子,她幾乎對於任何事都表示抱怨,一會兒說“這列車上的服務實在差勁,空調濕度太低,”一會兒又大發牢騷“服務水準太低,菜做得這麼難吃……”
不過,她的丈夫卻與她截然不同,看上去是一位和藹親切、溫文爾雅且寬宏大量的人,他對於太太的舉止言行似乎有一種難以應付而又無可奈何的感受,也似乎相當後悔帶她旅行。
他禮貌地向沉默的同車人打了個招呼,並詢問其所從事的行業,同時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他表示自己是一名醫生,又說:“你們也許想不到,我內人是一名製造商。”此時,他臉上有一種奇怪的微笑。
聽完他所說的話,那位同車人感到相當疑惑,因為他的太太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個實業家或經營者之類的人物。於是,那個同車人不禁疑惑地問:“不知尊夫人是從事哪方麵的製造業呢?”
“就是‘不快樂’啊,”他接著說明,“她是在製造自己的不快樂!”聽起來有點刻薄,其實,這位先生的確很貼切地道出了實際情況。
事實上,在我們的四周正充滿了這些正在為自己製造不快樂的人。嚴格說來,這種情況實在值得人們關注,因為,那些足以破壞我們幸福的外在條件或因素已經太多,如果我們還在自己的心中製造不快樂的話,那麼真可以說是不幸之極。
人們之所以會自己製造不快樂,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自己心中存有的不快樂想法所致。例如,總是認為一切事情都糟糕透了,別人擁有非分之財,而我們卻沒有得到應得的報酬等等。
此外,不幸的想法往往會把一切怨恨、頹喪或憎惡的情緒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於是不幸的程度將日益加深。那位夫人擁有別人期盼的鑽石、豪華的衣飾,但是,她擁有的財富並沒有將她排除在自己製造的不幸之外,因為人們自己製造不幸時是因為自己內心的騷動,而與外界無關。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因煩惱而獲得好處,也沒有人會因煩惱而改善自己的境遇,但煩惱卻有損於人的健康和精力,會毀滅生活和幸福。
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調整心態,走出“不幸”的陰影。
(1)學做正確的比較
心理失衡,多是因為選擇了錯誤的比較對象,總與比自己強的人比,總拿自己的弱點與別人的優點比。如果能夠過好自己的日子不去比較,實在要比的話,就把和自己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的人當作比較對象,那生活中可能會少一些煩惱,多一片笑聲。
(2)始終保持自信
自信是心理平衡的基礎。假如感到某方麵不如別人,應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隻不過是低估了自己的長處而已。當然,自信的前提是自己確有發光點。所以,平時應當練好基本功。
(3)適當地發泄
你有權發火,因為怒而不宣可摧毀肌體的正常機能,導致體內毒素滋生,使人變得抑鬱、消沉。所以適當的發泄可以排除內心怒氣,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發泄的方法很多,可以向朋友、家人傾訴自己的委屈,也可以獨處時怒吼,也可以對著某物打上幾下,出出怒氣。以前聽說過某人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放上一個鏢盤,憤怒時便用力去玩飛鏢,這樣既不害人也不傷己,不失為發泄的一個好方式。
(4)尋找放鬆的“港灣”
生活中需要一個能讓自己休養的“港灣”。無聊時去“充電”,煩惱時去放鬆,就像一隻遠航歸來的帆船一樣,在這寧靜的港口及時得到休整。這個“港灣”可以是一間充滿花香的房間,可以是一個深造提高的培訓班,甚至也可以是一次獨來獨往的旅行。
(5)享受生活的美好
生活是美好的,雖然有時候會不小心跌上一跤,但說不定你跌倒的時候,會放一疊錢在地上等著你去撿。學會體會生活的美麗,學會享受自然的恩賜,學會欣賞別人,也學會自我欣賞。
(6)學會奉獻愛心
拾到一個錢包,與其整天提心吊膽,心神不寧,不如做件好事,奉獻一片愛心,把錢包還給失主或是上交,為別人獻出一點愛,心中會有更多的愛。
(7)感受大自然
大自然如同母親的胸懷一樣博大,如同上帝的施舍一樣慷慨。煩悶時不妨到外麵走走,回歸自然。望著蔚藍色的天空,朵朵的白雲,潺潺的流水,聽著那婉轉的鳥鳴,心靈會慢慢趨於平靜,快意不經意間即湧上心頭。
太多的人悲歎生命的有限和生活的艱辛,卻隻有極少數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快樂。一個人快樂與否,主要取決於什麼呢?主要取決於一種心態,特別是如何善待自己的一種心態。
2生活中沒有真正的完美
一個圓環被切掉了一塊,圓環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來,於是就到處去尋找丟失的那塊兒。可是由於它不完整,因此滾得很慢,它欣賞路邊的花兒,它與蟲兒聊天,它享受陽光。它發現了許多不同的小塊兒,可沒有一塊適合它。於是它繼續尋找著。
終於有一天,圓環找到了非常合適的小塊兒,它高興極了,將那小塊兒裝上,然後又滾了起來,它終於成為完美的圓環了。它能夠滾得很快,以致無暇注意花兒或和蟲兒聊天。當它發現飛快地滾動使得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時,它停住了,把那一小塊兒又放回到路邊,緩慢地向前滾去。
人生沒有絕對的完美,過於追求完美反而成了一種缺陷。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沒有錯,但請記住,你所要追求的是“更好”而不是“完美”。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和他人要求過高,總是追求完美,我們就稱這種性格為完美主義。完美主義的性格首先表現為固執、刻板、不靈活,給自己或他人設定一個很高的標準,非要達到不可,受到挫折就感到很痛苦,不能接受。
某著名汽車製造公司的總經理就是這樣的人,雖然他們公司的銷售量還不錯,但離他的高標準有些差距,他不能忍受,跳樓自殺了。有位軟件設計工程師在編程序時要求自己像寫古詩一樣把字節寫的都一樣長,結果他日日夜夜地苦思冥想,工作效率和成果可想而知。
完美主義的人往往不願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點和不足,非常挑剔。有的人沒有什麼好朋友,總也找不著對象,和誰也合不來,經常換單位,為什麼?那是因為他誰也看不上,甚至會因為別人的一些小毛病,而忽略了別人的主要優點。有的人不允許自己在公共場合講話時緊張,更不能容忍自己緊張時不自然的表情,一到發言時就拚命克製自己的緊張,結果越發緊張,形成惡性循環。有的人不允許自己身體有絲毫不舒服,經常懷疑自己得了重病,經常去醫院檢查。其實,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都會有緊張、不適的體驗,這是正常的表現,必須學會接受它們,順其自然。如果非要和自然規律抗拒,必然會愈抗愈烈。
所以,事事追求完美是一件痛苦的事,它就像是毒害我們心靈的藥餌。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是,它本來就是以缺陷的形式呈現給我們的。人如果事事追求完美,那無異是自討苦吃。
從前,一位老和尚想從兩個弟子中選一個做衣缽傳人。
一天,老和尚對兩個徒弟說:“你們出去給我揀一片最完美的葉子。”兩個弟子遵命而去。不久,大徒弟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樹葉說:“這片樹葉雖然並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葉子。”二徒弟在外麵轉了半天,最終卻空手而歸。他對師傅說:“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樹葉,但總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自然,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人們的初衷總是最美好的,但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味找下去,一心隻想十全十美,最終往往是兩手空空。直到有一天,我們才會明白:為了尋找一片最完美的樹葉,卻失去了許多機會,這豈不是得不償失嗎?
世間許多悲劇,正是因為一些人熱衷於追求虛無縹緲的完美,而忘卻了任何一種正常的選擇都可以走向完美。完美不是一種既定的現象,而是一種日臻完善的執著追求過程。
其實,任何一種平淡的選擇或開始,隻要後麵的過程得當,其間必定蘊涵著許多奇跡,要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脫離實際而片麵追求完美。
愛因斯坦上小學時,老師讓學生交一件勞動作品。愛因斯坦把一隻笨拙又醜陋的小板凳交給了老師。老師看後很不滿意,愛因斯坦又從身後拿出兩隻更為醜陋的小板凳,對老師說:“我剛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雖然它不太令人滿意,但是它要比這兩隻強得多。”
人生中,我們應該具備愛因斯坦的勇氣,不要隻是好高騖遠,而應該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揀你認為是相對完美的樹葉。
人生的缺憾有其獨特的意義,我們不能杜絕缺憾,但我們可以升華和超越缺憾,並且在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缺憾可以當作我們追求的某種動力,如果我們能這樣看,就不會為種種所謂的人生缺憾而耿耿於懷了。
有了缺憾就會產生追求的目標;有了目標,就如同候鳥有了目的地,即使總在飛翔,累得上氣不接下氣,有期望的目標,總是能夠堅持下去。
如果事事追求完美,都要拚命做好,這會使我們自己陷入困境。不要讓盡善盡美主義妨礙我們參加愉快的活動,而僅僅成為一個旁觀者,我們可以試著將“盡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如果我們將自己的價值與成敗等同起來,必然感到自己是毫無價值的。想一想托馬斯·愛迪生,如果他以某項工作的成敗來衡量他的自我價值,那麼他在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後就會認輸,就會宣布自己是個失敗的探索者,並停止用電燈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並沒有認輸,失敗是成功之母,它可以鼓勵人們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敗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們甚至可以視其為成功。正如一位作家說的那樣:“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將‘一事成功,事事順利’改為‘一事成功,事事失敗’,因為我們從成功中學不到任何東西,惟一給我們以教益的便是失敗,成功僅僅堅定了我們的信念。”
假如我們的目標切合實際,那麼,通常我們的心情會較為輕鬆,行事也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會感到更有創作力和更有工作成效。我們不是鼓吹放棄努力奮鬥,不過,事實上我們也許會發現,在我們不是追求出類拔萃,而隻是希望有確實良好的表現時,反而會獲得一些最佳的成績。
生活不可能完美無缺,正因為有了缺陷,我們才有了夢想,才有了希望,而當我們試著為夢想和希望全力拚搏時,我們也就擁有了完整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