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修正心態感悟幸福(2 / 3)

3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

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時間來衡量生命。

——小塞涅卡

忙,是身為高層領導的共同感受。早晨一睜開眼,緊張忙碌的生活就開始了。步履匆匆,總覺得生活充滿十萬火急的緊急情況。好不容易下班了,可還要把一些未做完的工作帶回家去做。生活好像是一場戰鬥,忙得腰酸背疼……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了。有一天我們偶爾停下來一想:哦,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和妻子去電影院了!上次和朋友一塊兒去爬山,多快活呀!隻是,那是在三年前,還是五年前?

作為高層領導,我們好像失去了生活的目標,每天就是在“與時間賽跑”,好像有一支無形的“槍”在抵著我們的後背,命令我們:“立即做好這件事!”“立即做好那件事!”……我們像可憐的牛馬,被無窮無盡的事務驅趕著……

忙碌首先影響我們的健康:食欲不振,缺少睡眠,心髒病,高血壓,神經衰弱……

我們也淡漠了親情、友情:我們擠不出時間常回家看看,更談不上給爸爸捶捶背、幫媽媽洗洗碗,同樣也沒有時間帶孩子去遊戲場玩個痛快……

我們還丟掉了自己的許多愛好和樂趣,例如讀書、下棋、散步、體育鍛煉……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擁有了電腦、手機、因特網、汽車……我們本以為這些東西可以減輕我們的忙碌,誰知它們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忙亂。

手機隨時隨地能讓我們“招之即來”,蝸牛似的網絡速度耗去我們本不富裕的時間,汽車的擦洗保養成了雙休日的重要作業……我們更忙了,我們也更累了。英國的一位中年記者這樣寫道:盡管人類的身體並沒有發生變化,但現代人睡眠的時間卻越來越短,而且睡眠質量也在下降。白天的時間被延長,首先是因為有了火,後來是電燈,現在則是玩電子遊戲、上因特網聊天、看電視或繁重的工作。現在的人比20年前的人睡眠時間減少了20%。現在的社會已經變成了一種“24小時的社會”,一切都在持續不斷地運轉。

我們真的必須這樣忙碌嗎?有些事我們不做或放到明天再做行不行?我們有必要把自己搞得這樣緊張嗎?

有位女士因為應付不了日常生活的忙碌緊張,去找心理醫生。她描述了從起床到上班這段時間要做的一係列事,其中有一件事是整理床鋪。醫生建議她試試兩周不整理床鋪。她當時很吃驚,但還是接受了這一建議。她40年來第一次不用整理床鋪,結果什麼災害都沒發生。兩周後,她笑容滿麵,輕快地走進醫生的辦公室。她說:“你猜怎麼著,我現在也不把餐具擦得鋥亮了。”

那位女士學會了選擇,她也容許自己不必十全十美,她從忙碌中解放了自己。

你需要給自己要做的一大堆事情排定一個優先順序,隨時自問:什麼才是要緊事?這將非常有助於你把握正確的生活軌跡。否則,你會發現自己很快又忙亂起來,迷失在一堆雜務之中。知道“什麼才是要緊事”,你就會發現,你現有的某些選擇與你既定的生活目標衝突,你就完全可以把它們從你的工作表中劃去。

聯合化學公司董事長康諾爾偏愛原地慢跑,他一直保持著標準體重。日本岩田屋的中牟田榮藏總經理每天早晨五點起床,帶著掃把和畚箕,打掃自家周圍300公尺的道路。他掃了20年的路。他說,這不僅使他身心舒暢,而且和附近的人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東芝電器公司總經理鶴尾勉在公司從不乘電梯而是爬樓梯,以此來鍛煉身體,也利用這點時間想問題。他認為沒必要為節約那麼幾分鍾而去坐電梯。

在海外的華僑商人大都有業餘玩麻將的嗜好。這不是因為他們好賭,想依靠賭博來賺錢(當然,也不排除有少數賭徒在其中)。他們都有自己的買賣和生意,打麻將純粹是業餘嗜好。這對他們而言,至少有三種作用:一是放鬆身心,“浮生難得半日閑”,以此擺脫激烈競爭的壓力。二是聯絡家人、員工和生意合夥人的感情。三是在打麻將中領悟生意經:麻將桌上,風雲變幻,機會稍縱即逝,要從全局出發,深思熟慮,準確判斷,把握機會,打出自己的牌。麻將桌可以磨練他們的判斷力和應變力,因此他們樂在其中。他們玩牌卻不喪誌,很有分寸,極少在麻將桌上一擲千金地豪賭。玩得起,放得下,完全是遊戲態度。他們沒有把自己變成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賺錢機器,他們享受著休息,享受著天倫之樂、友情之樂,也享受著遊戲之樂。

我們並不是為了忙碌而工作,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幸福而工作。所以,你應該時常問問自己,是不是忙碌得忽略了生活。

4對名利之事看開一點

據說上帝在創造蜈蚣時,並沒有為它造腳,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像蛇一樣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裏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哼!腳多,當然跑得快。”於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上帝答應了蜈蚣的請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腳放在蜈蚣麵前,任憑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隻一隻地往身體上粘,從頭一直粘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粘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滿意足地看著滿身是腳的軀體,心中暗暗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但是等它開始要跑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製這些腳。這些腳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順利地往前走,這樣一來它反而比以前走得慢多了。

在嘲笑這隻蜈蚣欲望太強、自尋煩惱時,你有沒有反省一下自己呢?我們不也是拚命地搜集一些讓我們看起來更成功的東西,並且為我們得不到的東西而苦惱嗎?所以,有時候你的苦惱可能並不是因為你擁有的太少,而是太多了!

明人屠隆曾經說過:生活在充滿苦惱的世上,要有高昂振奮的意氣。麵對著追名逐利的社會,應該淡漠處之,不為所動。

屠隆的話,雖是在幾百年前說的,對於我們現代人,卻仍然不失為一劑擺脫苦惱的良藥。

並不是所有在生活中遭受不幸的人,精神上都會苦惱不堪。那些意氣昂揚的人,對生活的磨難、意外的打擊,他們往往付之一笑,看得很淡,從不把它看做多了不起的事。

大音樂家貝多芬17歲時母親去世,沉重的家庭負擔壓在他稚嫩的肩上,但他沒有皺眉;32歲時,他的耳病越來越厲害,幾年後完全失聰,這對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多麼沉重的打擊!可貝多芬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在寫給朋友的信中,他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生適是這樣美好,活它一千輩子吧!”

但生活中的一些中年人,卻常常因為一些不如意就苦惱起來,莫說“活它一千輩子”,就是眼下這一輩子,我們都覺得活得太累。這說明我們的意氣不是“溫”,而是“涼”,我們確實需要找找煩擾情緒的病源了。

精神上的苦惱和生活中的不幸,並沒有必然的聯係。不如意的事情僅僅是可能引起苦惱的外部原因之一。大部分終日苦惱的人,實際上並不是遭受了多大的不幸,隻不過自己的內心素質存在著某種缺陷,對生活的認識有所偏差。

我們必須明白,不順心、不如意,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什麼叫生活?生活就是喜怒哀樂的總和。生老病死、地震台風帶來的災害,這是自然規律決定的;悲歡離合、貧困落後,這與整個社會的發展和大環境有很大關係。這些都不是我們個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對生活抱一種達觀的態度,就不會稍有不如意,就自怨自艾,陷入苦惱之中。

羅曼·羅蘭也曾說過:“從長遠看,人生的不幸還很有詩意呢,一個人最怕庸庸碌碌地生活。”這種生活的態度,就是對生活本質的真正了解,它也是一種昂揚意氣的表現。

另外,產生苦惱,也與一個人內心素質上的缺陷有關。比如有的人不善交際,待人冷漠孤僻,很容易覺得受人排擠,從而鬱鬱寡歡;有的人感情脆弱,受到批評或者諷刺時,就會產生不被人理解的苦惱,特別是在戀愛婚姻中,如感情得不到回報,就會非常苦惱。這些苦惱都是由於我們自身某些方麵的弱點造成的。因此,當我們受到苦惱情緒的困擾時,就要問問自己為什麼會苦惱,是由於遭受了不幸,還是由於自身的原因?這樣就能對症下藥,使苦惱得到及時排解。

一項調查顯示,現在的人似乎比幾十年前、十幾年前的人苦惱更多。現在的人們感到壓抑苦惱的概率是上世紀50年代的10倍。沒錢的人苦惱,有錢的人也苦惱;錢少的人苦惱,錢多的人也苦惱。你有錢,總是還會有許多比你更有錢的主兒。如作家蔣子龍說的,“這使失敗者恨得牙根疼,讓那些成功者也常常感到像是失敗者”。

德國精神治療專家邁克·蒂茲說:“我們似乎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人人都拚命地表現,期望獲得成功,達不到這些標準心裏便不痛快,便產生恥辱感。”細究我們苦惱的原因,更多的是由於在現代的“嗜欲場”上,太熱衷於金錢、財富、地位、名聲這些所謂“成功”的標準。達不到,就苦惱。什麼程度才算達到?自己也搞不清,因此隻有永遠苦惱下去……

在俄羅斯的政治經濟變革中,一些人鑽新舊體製更替的空子,發了大財。這些暴發戶,被稱作“新貴族”。普通的俄羅斯人盡管生活比較艱苦,但他們對這些“嗜欲場”上的“幸運兒”並不眼熱,他們以平靜淡然的心態看待這些腰纏萬貫的家夥,甚至抱著一種“憐憫”的態度對待這些“新貴族”。一個突出現象,就是流傳著許多關於這些暴發戶的笑話。其中一個講的是——

一個“新貴族”剛剛從一家五星級飯店出來,他的等候在門口的奔馳車突然爆炸了。這位仁兄很心疼地喊起來:“我的5萬美元泡湯了!”接著又想起來什麼,喊道:“我放在汽車後備箱裏的5萬美元也沒有了!”這時,旁邊有一個人提醒說:“先生,您的左胳膊被炸掉了,鮮血直流!”這位“新貴族”立刻大叫一聲:“不好,我手腕上8萬美金的限量金表被炸沒了!”

你看,一聲爆炸,這個“新貴族”的苦惱馬上就來了。對這種人的這些苦惱,誰又會去同情呢?

所以淡泊名利,你也就遠離了苦惱;意氣振奮,在遇到不幸時,你也就不會因此而自我精神折磨。對於那些因內心素質或性格原因而帶來的苦惱,隻要我們加強思想修養,注意經常調整心理,就會逐漸擺脫苦惱的糾纏。

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如果你成天以一種痛苦的、悲哀的感情去生活,那麼生活就將是非常沉悶灰暗的;而如果你以歡悅的態度對待生活,包括那些不如意、不順心的事,生活就會充滿陽光。馬克·吐溫是著名的幽默作家,可是這位製造笑料的人,自身的經曆卻是悲劇性的。他從小就經曆了種種辛酸,他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在他年輕時相繼死去,他的四個孩子也一個個先他而亡。可是,馬克·吐溫相信,如果我們以歡笑為止痛劑來減輕生活的痛苦,我們就能得到樂趣。他說:“在生活的舞台上,學著像個演員那樣感受痛苦,此外,也學著像個旁觀者那樣對你的痛苦發出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