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子學名句——百花齊放(2)(2 / 3)

【譯文】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計謀去用兵,用無為的方式治理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種情形呢?根據就在於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於貧窮;民間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於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出現。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

【譯文】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裏麵;幸福啊,災禍也正藏伏在它的裏麵。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正可能隨時轉變為邪,善可能隨時轉變為惡。人們的迷惑不解,由來已久了。因此,有道的聖人方正而不觸犯人,有棱角而不至於傷害到人,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顯得刺眼。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出自《老子·第六十章》)

【譯文】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不要頻繁翻動導致破碎,要注意掌握火候。用“道”來治理天下,那麼鬼神也不作祟興災了;不是鬼神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傷不了人;不但鬼神的作用傷害不了人,聖人有道也不會傷害到人。這樣,鬼神和有道的聖人都不傷害人,所以,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出自《老子·第六十一章》)

【譯文】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遊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彙在這裏,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安靜而處於下麵的緣故。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

【譯文】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無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恩德去回報怨恨。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開始;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於沒有困難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譯文】局麵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分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出自《老子·第六十五章》)

【譯文】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要淳厚樸實。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之福。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出自《老子·第六十六章》)

【譯文】因此,聖人要統治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統治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置於人民利益之後。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處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有所受害。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出自《老子·第六十七章》)

【譯文】我有三件法寶,我執守而且保全它們: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節儉;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麵。因為慈愛,所以能勇武;因為節儉,所以能富裕;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出自《老子·第六十八章》)

【譯文】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作戰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與敵人正麵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態度是很謙卑的。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利用別人的力量,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這是古來就有的最高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