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發掘創新的秘密(2)(1 / 3)

人口狀況的變化,即人口數量、年齡結構、人口構成、就業與教育狀況以及收入等的變化,這些變化往往是很明確的,而且其結果還容易預測,這些變化會對創新者提供相當多的機會。傳統的人口學家認為,人口的變化是“長期”的變化,這應該是曆史學家和統計人員關心的事情。但事實上,20世紀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受到極其迅速和劇烈的人口狀況變化的影響。因此,這也成了企業家和管理人員關心的事情。

當前中國呈現老齡化趨勢,如何針對老年人的需要開發出相應的產品,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老年人年老體衰,精力、眼神都比不上年輕人,他們在使用產品的時候,對於複雜的高科技含量的說明書並不感興趣,他們關心的隻是方便易用。在開發針對老年人的產品的時候,如何針對他們的特點進行創新是一個關鍵問題。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目前大都市新出現的單身貴族、新新人類等等。海爾針對當前城市中單身貴族日漸增多的新情況,開發出“小小神童”洗衣機,就是一個成功地針對人群特點進行創新的例子。

換個角度看問題

“橫看成嶺側成峰”,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就像那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兩個鞋廠推銷員先後來到了同一個小島。第一位推銷員發現島上的人們都不穿鞋子,他很失望,認為他在這裏一雙鞋子也賣不了。第二位推銷員來到這裏以後,與第一位同樣看到了人們赤腳行路,他卻大喜過望,他在想“要是每一個人都能買一雙鞋,那將會是多麼大的市場”。

從數學的角度來講,“杯子半滿”與“杯子半空”反映了相同的事實。但這兩種描述的角度卻是完全不同的,產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的觀念能從傳統的看法,即看到已有的半杯水,轉變為看到杯子的另一半是空的,那我們就會發現許多創新機會。

例如,人們對食物的需求與收入情況及生活節奏大有關係c,一角度“橫看成嶺側成峰”,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般地說,在選擇食品時,尤其是副食品,人們都挑便宜的買,且傾向於挑選沒有加過工的副食品。隨著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飲食觀念也發生了改變,不是單純考慮吃“便宜”的了,而要想吃“方便”食品,於是方便食品加工行業應運而興,經過加工的半成品如蔬菜、水產品和肉產品在大城市極受歡迎。再有如娛樂觀念的轉變,人們從被動的娛樂轉向為喜好自娛性的活動,就導致了卡拉。K及碰碰車等自娛活動的出現。

新的技術與知識

進入21世紀以來,知識經濟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流。新的IT技術、網絡技術不斷湧現,因特網熱潮席卷全球。10年前誰能想到因特網會給今天的生活帶來如此之大的變化,會如此徹底地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新的技術與知識往往會給先行者以巨大的報酬,在新領域的創新風險很大,但一旦成功,收益也極為可觀。

在高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從事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高技術創新風險最大。當然,如果把創新需要的新知識、新技術加以綜合,並同其他創新來源結合起來,風險還是能夠降下來的。

培育良好的創新環境有利於實際的創造性成果的產生,需要創造者主體和環境的有機結合。創造者自己要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有創造性衝動。環境也要允許創造者能有機會實施自己的新奇想法,不能一棍子打死。

創造性構思形成的條件

無論是技術構思,還是產品特征構思,都需要有創造性思維。

因為,滿足新需要的新產品,本質上是創新的,即使是舊樣翻新,也必有其新穎之處,而創新則主要是依靠人的創造力和創造性思維。所以,產品構思中所需要和利用的知識,不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和幫助我們認識事物,而是為了幫助我們創造新事物。

顯然,沒有繼承,沒有對現有事物的廣泛深入地了解,創新就沒有基礎。科學文化知識大都是幫助人們認識事物用的,但隻有一部分知識如技術知識等,才對人們創造新事物有用。人們在學校裏學習的技術知識,是專業分科講授,而且是按照便於學習的目的來組織教學順序的,在結構上不便於使用。為了便於創造發明,必須將多種專業的技術知識綜合起來,並且形成適合於利用的結構。這樣形成的便是經重組後的活化的實用技術知識。

構思的新穎性取決於構思者的創造力,而創造力由兩部分組成:

心理因素中的非智力因素,如意誌、決心、個性、動機、情緒等;

智力因素及其綜合運用。

創造力不等於智力,卻以一定的智力為基礎,其本質在於對智力的運用。因此,為促進構思,必須選拔創造力較高的人才,加強和激勵他們的創造意願和努力,以促進形成創造動機和創造個性,並且注重提高他們的智力和運用智力的能力。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正確思維的能力,這種能力與思維科學有關,也同各種解決問題的技巧諸如發明學、創造學、人工智能等學科所提供的程序、方法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