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委員、民盟的負責人羅隆基有一段時間因病住院治療,但遇到行政事務會議的日子,他竟然力疾與會。他說,他從周總理主持政務會議的實踐中,看到了他本來很生疏的民主集中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還說,周總理的結論使與會的委員們人人感到"他中有我",從"我"中出而又無數倍地高於"我"。
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衛星,都是在周恩來親自領導下進行的。對於民主錢學森深有感觸:"我感受最深的是總理確實肯花時間認真聽我們大家的意見,這是總理一貫的作風。每次開會來的人很多,不同意見的人也請來,會上,總理反複問:"有什麼意見沒有?"在認真聽了大家的意見後,總理最後才決定怎麼辦。有一次會中,總理問大家對一個問題有什麼意見,秘書跑過來對總理小聲說:"這件事你曾經批過。"總理大聲說:"那有什麼關係,我批了的事,大家覺得不對可以改嘛!""
周恩來作決定前,既與人大、政協、政府要員、專家學者討論,甚至也與普通工人、農民、服務員商量,認真聽取他(她)們的意見。
作決策要多謀,多商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善於傾聽和接受與決策者不同的正確意見,這也是周恩來能夠作出正確決策的一個重要原因。
1971年9月上旬,周恩來正忙於籌備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天晚上,他在人民大會堂二樓東廳召開會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參加會議的有各部委負責人起草小組工作人員近二百人,周恩來親自主持一段一段地討論、修改。
討論中有一個用詞,周恩來認為不準確,要修改,並談了他的修改意見,問大家"這樣改行不行?"還沒等大家發言,一位二十幾歲的年輕同誌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他認為周恩來修改後的用詞也不妥當,應當如何修改。但開始周恩來不同意他的意見,於是,他們就這一用詞展開了爭論,各抒己見。參加會議的人都驚奇地看著這位年輕人與周恩來爭論,這個年輕人就是總理辦公室的秘書紀東。
經過爭論,周恩來說:"好,我看小紀講得有道理,可以按他的意見修改,你們大家的意見怎麼辦?"大家表示讚成。
最後,周恩來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討論問題,應當提倡平等的爭論,不要認為領導者的意見就百分之百的正確。其實,有些問題,做實際工作的同誌、年輕的同誌,往往有很好的見解。他們接觸實際多,框框少,所以有些意見比我高明,我們就按他的意見修改!"
1963年在審查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時,周恩來暢談了集中眾人的智慧,作出正確決策的體會。他說:"群眾有智慧,問題是你要使這些智慧發揮出來,集中起來。所謂多謀善斷,"多謀"來自民主,"斷"就是集中。""我說錯了,大家議論改正;說得不充分,大家補充;說對的,供大家參考。人不可能不說錯話,不做錯事,我談這些問題,就是提倡互相切磋,造成民主氣氛。"
周恩來是個具有特殊氣質的人,在他身上帶有民主的基因。他從小秉性善良,溫和,與人為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見識閱曆的擴大與充實,這種秉性又發展為謙遜,平和,善與人交。在東北的兩年,特別是天津南開的4年,是周恩來民主秉性基因在思想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的時期。當時響徹校園的"民主與科學"的呼聲和革新圖強的新文化潮流,衝擊著周恩來的民主思想。從他發表在校刊上的文章可以看出,周恩來已自覺地將愛國、救民同揭露社會黑暗、抨擊封建倫理道德與提倡科學民主聯係起來。他說"共和政體者,人人皆治,人人皆治於人","此共和之真諦,亦民主之精神";在這裏,他又把共和與民主聯係起來了。這種自覺促使他走向實踐,將民主與科學變成行動。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愛國必先合群的思想。合群需要民主,民主呼喚合群;合群才有力量,有力量始有作為。
五四運動爆發後,周恩來立即放棄在日本的學習,回國投入為爭取民主與科學而鬥爭的洪流中,從此走上革命的征程。他在旅日、旅歐期間完成了由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思想的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堅定的共產黨人。周恩來的社會主義民主觀,從一開始便突出3個主要標誌:一、民主集中製原則;二、反對民主集中製的兩種不良傾向:自由化與奴隸主義;三、反對神化革命領袖。他始終不渝地堅持這3條原則。
周恩來堅持的民主集中製的實質,也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常說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這個原則有雙重意義:一是把群眾的意見帶回來,經過研究,作出決定,再把決定帶到群眾中去,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加以貫徹。二是群眾觀點,同群眾保持密切的關係,使幹群關係、黨群關係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周恩來是民主集中製的堅決維護者和堅決貫徹者。這是他的民主精神的一大特征。
周恩來民主精神的另一個特征是他的公仆意識。公仆意識與民主是互相作用的;具備公仆意識的領導者才會有民主作風,公仆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民主作風的廣度和深度。為人民服務是周恩來畢生所遵循的最高準則。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周恩來就反複闡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進行黨性修養的核心"。共產黨員就應該像牛一樣,為人民服務而死;像春蠶一樣,要吐盡最後一絲。周恩來的公仆意識是多層次的:宵衣旰食,勤政為民;克己奉公,反腐倡廉;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上下左右,一視同仁;寬以待人,嚴以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