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這是周恩來的名言,也是他自身的寫照。
1935年8月,紅軍在四川毛爾蓋、卓克基一帶地區休整。長征以來過度的疲勞。使周恩來在出發前六、七天時,突然病倒了。第一天,體溫三九點五度;第二天燒得更高,整日昏迷不醒;經過醫生急救,第三天體溫才逐漸下降,神智也才清醒了一些。
周恩來的病剛剛好一點,也僅僅能勉強坐在鋪上,他就要學習,叫警衛員拿文件、書報給他看。警衛員們了解他的心情,知道他學習已經成了習慣,平時行軍如果騎馬,他手裏一定拿一本書,邊走邊看,但是他現在身體很弱,所以他們盡量少給他一點看,讓他多休息一會兒,周恩來就給警衛們講故事,講革命道理,講當前的國內外大事。
中共建政後,周恩來總理國內外大事,日理萬機,可他一刻也不放鬆學習。他與妻子鄧穎超互相勉勵,要努力學習,適應時代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站在時代的前列。
1959年3月18日,他用"翔宇"這個三十年前用過的名字給鄧穎超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三月"之日雖未通話,卻簽了一個賀片,而且還是三十年前的筆名,你看了也許引起一些回憶,老了,總不免有些回憶。但是這個時代總是要求我們多向前看,多為後代著想,多向青年學習,偶一不注意,便有落後的危險,還得再鼓幹勁。"
活到老,學到老,還要改造到老。學習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改造思想,完善自己,適應時代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他認為:"時代是不斷前進的,思想改造就是要求我們的思想不落伍,跟得上時代,時時前進。事物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因此我們的思想改造也就沒有止境。"
人們讚歎周恩來高尚的操守,又無不為他那超人的才幹所折服。他與專業研究人員討論時,常常使那個領域的專家答不出他提的問題;他接見外國客人,常使客人因周恩來對他們國家情況了解的深度和精確度而發出驚歎。周恩來淵博的知識,卓越的能力,高尚品格,正是他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的光輝結晶。
西方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曾說過,智力到處都是一種起主要作用的力量。而智力的獲得一方麵來自實踐,另一方卻來自於書本知識,這就需要博覽群書。但博覽群書並非毫無目的、沒有重點地冷冷而讀,而是要:1、先專後博。首先要深入係統地學習某一門類的知識,打下紮實的基礎知識和某類專業知識,然後在此基礎上才能旁涉博觀。2學以效用。在博覽群書的時候要有重點,要選擇對工作有用的書法閱讀。3要注意知識結構的合理性。許多問題的處理都需要處理者具有多方麵的知識,缺乏其中任何一方麵的知識,都會影響工作的成敗。所以知識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辦事結果。對於不合理的知識結構,就要相應地增加所缺的知識。4養成讀的習慣。"習勤忘勞,逸成惰"。一旦養成讀書習慣,就會發現其中的樂趣,而不以為苦了。5要把所學的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隻有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實際中應用,才能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使知識為我所有,變成活知識,即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知智。這就是周恩來博覽群書的經驗。
三十九、肝膽相照
黃炎培與周恩來的第一次見麵,是1938年5月19日,在漢口。那天晚上8時半,生活書店的店員舉行茶話會,鄒韜奮請了黃炎培和周恩來參加,並在會上講話。黃炎培先以《羅針與尺》為題,講做人做事的道理。隨後由周恩來講話。那天,正當防守了5個月的徐州宣告失守,周恩來就從徐州失守講了抗戰形勢,鼓舞堅持抗戰的戰鬥意誌。黃炎培非常佩服周恩來的遠見卓識。當時,黃炎培是61歲,周恩來是41歲。一個是前清舉人出身的著名教育家,一個是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人。但他倆卻一見如故,成為知無不言的摯友和諍友。
第一次見麵以後,黃炎培在日記上就不斷記下了他倆"長談"、"深談"的字句。從5月21日到6月29日,黃炎培和江問漁僅與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共餐就有5次,一起開會的次數就更多了。這樣密切的往來,持續了近30年,也可以說,是經曆了急風暴雨的30年。他們在團結抗戰的愛國主義基礎上,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經曆了急風暴雨的考驗。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淪陷,國民黨親日派首領汪精衛公開投敵,國民黨製定了一整套"溶共"、"限共"、"反共"的具體政策,嚴重危害著團結抗戰的前途。對此,黃炎培深感憂慮,他一方麵在國民參政會上大聲疾呼,同時,請周恩來為他主辦的刊物——《國訊》寫文章。周恩來很爽快地答應了,並在百忙中熬了幾個長夜,撰寫了題為《今年抗戰的新形勢與新任務》的一萬多字的長文。這篇文章大大鼓舞了人心,在大後方引起了巨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