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學近代史,到辛亥革命這段一直感到詫異:同一年內,春天,革命黨人傾盡全力準備的廣州起義,孫中山在外籌款,使盡了渾身解數,黃興在內籌劃指揮,也用盡渾身解數,全國各地革命黨的精銳,齊聚羊城(號稱八百選鋒,實際來了四百),動手的時候,隻有一百多;身為革命黨第二號人物的黃興親冒矢石,帶頭衝鋒,浴血奮戰,結果呢,一敗塗地,隻留下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美名。秋天,一群群龍無首的士兵,一哄而起,居然拿下了天下通衢的武昌,然後全國響應,清朝統治如湯潑雪般的瓦解。這其中的道理何在?有人說,這是因為中部革命黨人新軍的工作做得紮實,所以才能一舉成功。可是為什麼做紮實工作的人自己都跑掉了,等到大事已畢才回來,結果群龍無首的士兵已經推舉跟革命一點關係都沒有的黎元洪做了大都督,真正的革命黨隻好屈尊於這個黎菩薩之下(黎元洪最初一言不發,人稱黎菩薩),難道他們連自己都對自己的工作沒有信心?明知道黨人名冊已經落入敵手,卻連布置撤退的起碼工作都沒做,丟下自己的兄弟不管了,這工作無論如何都不能算“紮實”。還有人說,由於保路運動使得武漢新軍被抽調了兩個團(標)前去鎮壓,所以使得駐漢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勢力增加,因此得以一舉成功。可是曆史的事實是,恰是調走的兩個團革命黨人更多,也正是因為如此,帶隊的端方才丟了性命。
其實,辛亥革命的成功,最主要的功勞是清政府。本來,自1903年開始的新政,雖然行進艱難,但還是有成效的。尤其是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讓朝野溫和的改革派(立憲派)和地方實力派(這兩者有難解難分的關係)很是歡欣鼓舞,以為不僅可以穩步推進改革,而且可以正當地分享權力。然而,在這個過程中,1908年光緒和西太後相繼死去,朝政中樞被一班滿族少年親貴所控製。這些少不更事的紈絝子弟,上台伊始就做了兩件大事,正是這兩件事斷送了清朝的性命。這兩件事,一是將散在漢人官僚手裏的權力,收到滿人手裏,改變自“同光中興”以來漢重滿輕的權力格局;一是將地方的權力收歸中央,改變外重內輕的政治格局。具體表現為將袁世凱趕出朝廷,成立滿人皇族內閣,以及收回地方的路礦權(包括激起四川保路運動的收回四川鐵路修建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