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是發行審批階段。
作為第一家預報H股申請材料的大型國有基建企業,中交集團獲得了中國證監會的支持。由於前期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中交集團在兩天之內對中國證監會提出的38個問題進行了正式回複,並在10月29日上午將最後一項H股申請材料--股份公司營業執照遞交給中國證監會,10月29日傍晚,獲得了中國證監會對中交集團H股上市的正式批文。
在香港聯交所審批環節,中國交通建設在平均每批不到7天的時間裏回複了4批共262個問題。其中有一幕,令中交集團董事長周紀昌至今仍然不能忘懷。在臨近預定的上市日期,就中交集團當時領導成員與上市公司高管人員高度重合問題,對此香港聯交所提出了異議,要求立即改進。由於實現整體上市後,中交集團已無實質性經營業務,集團董事會的11人中,有4人在H股公司任執行董事,5人在H股公司任副總裁,2人在H股公司任監事。但香港聯交所認為,集團與上市公司管理層完全重疊,不符合上市規則中對上市公司董事誠信責任的要求。如果不盡快解決此問題,在聖誕節前將不能完成上市。中交集團的管理人員進行了重新調整:集團公司董事數量由原來的11人減至3人,其中2名在H股公司兼任執行董事;除此以外,中國交通建設的所有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及監事均不在集團公司兼職;H股公司的董事人數由9人減至7人,其中獨立董事4人。通過這些調整,中國交通建設在周一順利通過了聆訊,為上市工作掃清了障礙。此時周紀昌才如釋重負。
最後一個階段是詢價路演、掛牌上市。
在發行前期,中國交通建設通過中介機構在全球開展了先期宣傳。通過聆訊之後,承銷商在11月14日完成和發表了研究報告,並向全球投資者分發,隨即在11月15~24日,在全球進行了為期8天的預路演,與超過330家機構投資者進行了會麵;同時,還安排了30家機構投資者於11月23日到上海參觀了東海大橋、洋山港項目和長興島港機生產基地。
根據預路演反饋的基本信息,中交集團與承銷商進行了多輪艱苦的談判,在兼顧募集資金最大化和後市股價走勢穩定的前提下,確定了路演詢價區間為3.4港元到4.6港元。11月28日至12月8日,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中交集團分藍紅兩隊在全球開展了有針對性的路演,造訪了全球各大金融中心,與全球頂級機構投資者舉行了94次“一對一”的會談,取得了95%的高質量下單率。其中,中國香港、新加坡和中東單對單基金的下單率為100%。
在整個預路演和路演階段,全球及亞洲股市一直動蕩不定,全球主要指數如道瓊斯、納斯達克、標普500、恒生等均表現為震蕩下行;特別是路演首日,香港恒生指數和H股指數分別下跌了2.9%和4.5%,對發行非常不利。但中國交通建設憑借著自身諸多的投資亮點,在12月9日仍然成功地把發行價定位於高端的4.6港元。2006年12月15日,股票公開上市首日,開盤價高達7.78港元,以6.33港元收盤,較發行價升幅達37.6%2006年12月15日,中交集團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由於受投資者追捧,還獲得15%的超額配售權;12月18日行使超額配售權後,共募集資金23.8億美元,在波動的市場環境中獲得異乎尋常的成功。
從全球配售和香港公開發行情況看,中國交通建設被全球各類投資者看好,獲認購訂單金額高達1,850億美元,國際配售基本發行部分超額認購110倍,香港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220倍,成為在香港上市中公開發行申購倍數最多的內地國有企業之一。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華社、《經濟日報》、《中國證券報》、《聯合早報》、《文彙報》、《第一財經日報》等境內外主流媒體對中國交通建設的上市給予了非常積極、正麵的評價,極大地提升了中國交通建設的公眾形象。由於規範的管理和優良的業績,2007年1月3日,中國交通建設被納入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指數,3月12日被納入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成為中國建築行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
中國交通建設創造了多項發行新紀錄:全球基建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首次公開招股;中國第一家全球發行的基建公司和中國第一家整體上市的大型基建企業;至今最大的非銀行類中國企業首次公開招股;香港公開發行超額認購倍數最高(10億美元以上)的大型非金融類企業。
強者更強
實現戰略重組、整體上市後,通過資源整合,糅合原港灣集團和路橋集團的各自優勢,中交集團以全新的姿態參與國際和國內市場競爭,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經濟效益大幅攀升,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國際競爭力日益提升,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中交集團各項經濟指標較重組前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各項經營業績持續攀升。2004~2011年,資產總額由610億元增長到3,725億元,增長5.1倍;新簽合同額由808億元增長到4,838億元,增長5倍;完成營業收入由664億元增長到2,971億元,增長3.5倍;利潤總額由14.6億元增長到147.2億元,增長9.1倍。。
整體上市後的中交集團行業地位顯著提升。目前,中交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國際工程承包商和中國最大的國際設計公司,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置了分支機構,CCCC、CHEC、CRBC、ZPMC品牌享譽全球;中交集團為世界最大的疏浚企業,占國內沿海疏浚能力的60%以上、市場份額的80%以上,擁有世界最大的疏浚船隊,耙吸船總倉容量和絞吸船總裝機功率均排名世界第一;中交集團是世界最大的港口機械製造商,集裝箱起重機業務占世界市場份額的75%以上,產品出口7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30個港口。2011年,中交集團躋身世界500強第211位,位居ENR全球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第11位,連續5年位居中國上榜企業第1名;在全球最大150家設計企業排名中,位列第17位,位居中國上榜企業第1名。通過與法國Bouygue、Vinci、Eiffage,美國Fluor,德國Hochtief,瑞典Skanska,西班牙Ferrovial等7家全球建築行業頂尖企業進行對標,中交集團的資產總額排第5位,營業收入排第6位,營業利潤排第5位、淨利潤排第5位、淨資產排第4位、淨資產收益率排第5位、資產負債率排第7位、銷售增長率排第2位,顯示出中交集團與世界500強頂尖建築企業的差距已經縮小或基本消除。
境外上市後,極大地提升了中交集團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企業形象,國際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為積極貫徹國家“走出去”戰略打下堅實基礎。自2004年重組之後,中交集團通過整合海外機構,創新經營模式,強化項目管理,外經外貿不斷實現突破,對整個集團的業務貢獻率越來越大。2011年全年新簽合同額12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72億美元,實現利潤總額6.3億美元,在全球73個國家設立89個辦事處,海外項目近400個,在建合同額超過290億美元,承攬項目正逐步由施工承包向國際工程高端市場轉變,為實現從跨國經營向跨國公司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整體上市後,中交集團憑借雄厚的資金與良好的融資渠道,為進入資本經營領域創造了有利條件。公司確立了“以生產經營為基礎、以資本經營為支撐、以板塊業務為單元、以投資業務拉動主營業務為導向”的盈利模式,使投資業務成為發展的引擎,在BT、BOT等高端市場占據重要地位,進入高附加值的“上遊”市場,從而實現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截至2011年底,中交集團共擁有投資項目76個,較合並重組前的8個項目增加68個。76個項目設計投資總額2,366億元,是合並重組前110億元的21倍。
在創造驕人業績的同時,中交集團也在持之以恒地履行社會責任。公司積極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以“保增長、調結構、走出去”為發展重點,注重投資收益與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支持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
截至2011年,公司在西部地區共有18個投資項目,投資總額達819.2億元,發揮了中央企業的頂梁柱作用。公司在工程建設中吸納大量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就業,僅2011年一年,公司各工程項目共吸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就業人數就達50餘萬人次,為緩解就業壓力和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同時,公司積極維護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采取眾多措施保證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工資按時足額發放,並開展各種技能培訓,打通勞務派遣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晉升通道,加強勞動保護,定期體檢,改善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建設和諧企業。
專家點評
實施以產權結構調整為基礎的深層次整合是中交集團整合成功的關鍵。不同於企業重組慣常采用的“疊床架屋”式的整合方式,中交集團通過新設合並方式在集團層麵重塑了產權架構,進而通過整體上市深化整合重組工作,全麵、同步、高效地確立了企業資產業務組合布局和發展模式。隨後按照上市公司治理要求,中交集團“一步到位”式地引入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和科學管理運營規範,迅速確立了機製體製優勢,避免了企業重組中“整而不合、合而不融”問題的發生,實現了“1+1>2”的效果。中交集團強強聯合、整體上市的成功案例為企業的重組整合上市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