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好雨知時節--中國國電多渠道融資案例(2 / 3)

在新能源引領企業轉型戰略指引下,至2011年底,中國國電可控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達到10,672萬千瓦,占全國總量的10%。其中水電、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潔環保火電機組的裝機已經占總裝機容量的56.3%,水電裝機容量突破1,000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226.37萬千瓦,風電裝機“十一五”期間年增幅達66%,增速居全球之首。同時,通過收購山西、陝西、內蒙古、貴州等多個煤炭項目,2011年底中國國電煤炭儲量已達到150億噸,控股煤炭產量6,505萬噸,並收購平莊能源和英力特兩家上市公司,一批煤化工基地項目穩步推進,發運站、洗煤廠、港口堆場等配套供煤設施逐步建立。等離子體節能技術、脫硫脫硝環保技術、電站自動控製技術、風電設備整機製造、光伏裝備製造及係統集成等科技環保業務也得到快速發展。

2007~2011年的5年時間裏,為實現上述戰略目標,中國國電累計籌集資金14,176.42億元,其中用於償還到期債務10,211.79億元,投資淨支出3,177.60億元。在此期間,中國國電重點針對權益資本不足問題開展了融資工作,累計通過股票市場融入資本金約329億元,通過場外協議融入資本金285.71億元。

自2002年成立以來,中國國電的資產負債率始終在74%以上,2005年、2006年資產負債率更是連續兩年高達79%以上,權益資本比例偏低。一直以來,中國國電都希望通過股票市場再融資或集團資產的整體上市來緩解權益資本不足這一問題。

踏浪資本市場

“分板塊上市”的資本運營策略

中國國電成立早期,集團整體上市的思路是設立大股份公司後將中國國電全部資產(剔除極少數不適合上市的資產)整體裝入該大股份公司,並通過將該大股份公司IPO的方式實現集團整體上市。但該種上市模式對於旗下現有上市公司而言,麵臨雙重上市問題,可能需要對下屬已上市公司進行退市處理,操作成本較大;而若下屬上市公司繼續保留上市地位,大股份公司在上市後,與下屬小上市公司仍存在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問題。另外,由於當時中國國電部分資產盈利能力不強,將其打包納入大股份公司後,大股份公司上市可能難以達到估值最大化和融資規模最大化的目標。

隨著外部環境和集團內部各產業板塊的發展變化,中國國電積極推動業務結構調整,對自身各項業務進行了清晰的產業板塊劃分,並逐步調整了集團整體上市的策略,形成和完善了“整體上市、分步實施”的整體上市方案,即以各業務板塊為基礎,逐步實現各板塊資產整體上市,進而帶動、促進和實現集團公司的整體上市。按照“一個平台,多點推進,擇機整合,整體上市”的資本運營戰略,中國國電有序開展了國電電力(600795)的再融資注入資產、龍源電力(HK00916)、煙台龍源電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煙台龍源技術”,300105)、國電科技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電科環”)改製上市工作。

著名學者劉紀鵬認為,中國國電選擇分業務板塊逐步實現整體上市,是由國內大型發電集團的業務發展特點決定的(既有傳統的火電業務板塊、也有風力發電等新能源業務板塊,還有煤炭板塊、科技環保等相關板塊,且不同業務具有不盡相同的發展階段),也有既定的曆史成因(一些上市公司如平莊能源、英力特是通過資本運作整合進來的)。對於保留在集團公司尚未上市的資產,未來可通過進一步培育後,分別注入各業務板塊上市平台的方式,實現集團業務的整體上市。

發力境內資本市場,做強做大國電電力

自2003年國電電力劃轉中國國電以來,中國國電將國電電力作為集團火電、水電的整合平台,充分利用國電電力的融資平台,通過注入資產、股權融資等一係列資本運作,使國電電力獲得了快速發展。

2003~2006年,A股市場持續低迷。2003年國電電力發行了20億元可轉債,此後3年內沒有實施新的再融資計劃。

2006年開始,中國股市進入新一輪牛市行情。2006年8月,國電電力完成股權分置改革。中國國電承諾向國電電力注入優質經營性資產。2007年國電電力投資計劃的資金需求為146.87億元,而2006年底國電電力資產負債率已高達67.38%,資本金和債務資金缺口都很大。麵對火爆的股市行情和巨大的融資缺口壓力,中國國電的管理層決定,對國電電力實施增發再融資,補充股東權益。2007年4月13日,增發計劃獲國電電力董事會通過,10月18日,國電電力完成176,940,639股A股股票增發,每股發行價17.52元(招股意向書刊登前20日均價),淨募集資金30.41億元(中國國電現金認購5億元)。募集資金用於收購集團火電和水電資產。此次增發,時機把握恰到好處。2007年10月,A股行情如火如荼,6,000點指日可達。10月10日,增發公告發布之日,國電電力股價創出2001年來新高21.77元。10月12日,申購結束。10月16日,上證指數創出本輪牛市最高點6,124點。本次增發,中國國電亦以5億元現金認購相應增發股份,但增發認購占比小於原控股比例,股價高位下的增發,有助於國有權益資本獲得一定程度的溢價增值,中國國電合並報表國有權益資本因此而獲得溢價增值。

此後,國電電力於2008年發行分離交易可轉債,融資39.95億元,2011年,發行可轉債融資55億元,2010年6月,定向增發注入集團火電資產49.69億元,2010年12月,公開增發融資93.08億元,收購集團火電及水電資產,兌現股改承諾。

截至2011年底,國電電力自上市後,在資本市場先後實施了1次配股、3次增發、3次可轉債,並進行了數次送轉股,共新增權益資本204.94億元。從中國國電合並報表的角度看,中國國電通過國電電力這一融資平台的資本運作(含股票市場場內融資和場外直接協議引資以及企業自身積累),在國電電力得到充分發展的同時,也使整個集團快速發展。截至2010年底,國電電力共為集團合並報表貢獻了188.98億元少數股東權益,占比達到29.69%。通過借入銀行貸款等,為中國國電合並報表貢獻了275.20億元外部負債,占比達到21.24%。

收購平莊能源,完善產業鏈條

早在2005年,中國國電就開始嚐試向上遊煤炭資源和相關產業延伸。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中國國電敏銳地捕捉到了市場機會,先後通過資本市場實施了兩次收購,成功控股平莊能源和英力特,快速進入煤炭和煤化工領域,完善了集團的產業鏈條,促進了集團的進一步發展。

2008年4月24日,中國國電與赤峰市經委達成協議,以總價20.91億元受讓平煤集團48%的股權及相關權益。2008年5月19日,赤峰市經委與中國國電達成無償劃轉平莊集團3%的股權及權益的協議,該情形符合《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規定的要約收購豁免情形,《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六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經政府或者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批準進行國有資產無償劃轉、變更、合並,導致投資者在一個上市公司中擁有的股份占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的比例超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的30%的,當事人可以向中國證監會提出免於發出要約的申請,中國證監會自收到符合規定的申請文件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未提出異議的,相關投資者可以向證券交易所和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申請辦理股份轉讓和過戶登記手續。據此獲得證監會豁免要約收購。轉讓協議最終獲得國務院國資委批準。2008年12月18日,上述3%的股權完成變更登記手續,中國國電正式成為平莊能源(000780)實際控製人。平煤集團持有平莊能源約6.23億股,占股61.42%。平煤集團擁有兩個礦區,10座煤礦,其中本部礦區探明儲量16.7億噸,可采儲量7.8億噸;白音華礦區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白音華煤田一號露天礦區,可采儲量7.38億噸。

中國國電將平煤集團定位為煤炭業務發展平台。平莊能源的資產負債率較低,中國國電收購之初,資產負債率為34.26%,至2011年6月底,進一步降低至26.41%。如此低的資產負債率,有利於中國國電後期以之為煤炭業務整合平台注入相關資產做強做大。

收購英力特,快速進入煤化工

2008年12月,中國國電下屬上市公司國電電力出資12.66億元以現金方式對英力特集團進行增資,持有其51%的股權。英特力集團持有上市公司寧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1.91%的股權,為後者的大股東,交易完成後,國電電力控股英力特(000635)。

英力特集團成立於2000年6月,注冊資本2.44億元,主要產業及發展方向為電力、煤炭開發和具有上下遊一體化優勢的氯堿化工、煤化工和新材料等。國電電力的收購目的在於,通過增資英力特集團:一方麵,可以接手英力特集團目前的火電權益容量82.8萬千瓦,實現優勢互補,增強國電電力對寧夏電力市場的控製。收購英力特之前,國電電力在寧夏發電裝機合計為198萬千瓦,占寧夏發電裝機的26%,收購英力特後比重提高到31%。另一方麵,可以將英力特集團打造成發展化工產業的戰略平台,結合英力特集團寧夏寧東工業園的建設,快速進入煤化工、精細化工和太陽能新材料領域,為公司發展增加新的利潤增長點。寧東工業園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重要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產業基地、“西電東送”火電基地。英力特集團規劃中的寧東乙炔化學工業園以及熱電、BDO等能源項目屬於寧東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12月,A股剛剛走出底部區域,而那時化工行業仍處於景氣穀底,國電電力在適當的時機購入了優質資產。截至2008年10月31日,英力特集團淨資產值為12.05億元(母公司),淨資產評估值為12.19億元,國電電力以溢價1.16%的低價進行了收購。此後的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英力特的淨利潤增長率分別達到15.89%、167.55%、358.94%。

收購完成8個月之後,國電電力對英力特實施了一次配股,配股價12.00元/股,募集資金4.75億元。並於2010年12月提出了定增計劃。2008年底,英力特的資產負債率為80.69%,配股後的2009年,資產負債率降至75.82%,2011年6月底,進一步降至73.17%。

乘風新能源,龍源電力風動香江

2009年12月10日,中國國電旗下龍源電力成功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發行24.64億股(包括超額配售部分),融資額超過200億港元(約177億元人民幣),成為有史以來中國電力企業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第二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中國國有企業海外發行估值最高的首次公開募股。

龍源電力成立於1993年1月,原為國家電力公司的全資子公司。2002年電力體製改革,龍源電力劃歸中國國電成為其全資企業,並接管了原國家電力公司係統的全部風電資產。之後龍源電力風電業務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布局規劃和建設。

“十五”期間,由於當時風電製造設備大部分依靠進口,風電發電成本高達1.5元/千瓦時,是火電上網電價的5倍,龍源海上潮間帶風電場由此國家發改委在風電規劃上也未做出大規模目標安排,“十五”期間風電發展的步子相對平穩。

進入“十一五”,在全球氣候變暖、資源緊張的大背景下,節能減排成為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約束性指標任務,風電等可再生清潔能源開發逐步加速。2008年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突破1,200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五;2009年躍居世界第二;2010年,中國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473.3萬千瓦,首次登上世界第一的位置。2005~2010年,中國的風電總裝機連續5年實現翻番,年均增速達到104%。

而在資本市場,風電裝備製造龍頭企業--金風科技於2007年12月登陸A股,上市首日最高價達到160元。2008年11月後,金風科技更是掀起了風電概念,此後在資本市場掀起風雲激蕩的2年熱潮。2009年5月,資本市場更是熱議風電成為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的重點,未來10年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總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風能將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

前幾年,龍源電力抓住風電大發展的曆史機遇,風電裝機實現快速增長,至2008年底,龍源電力的風電總裝機達到2,924兆瓦,較2003年底147兆瓦的裝機規模,年均增長81.9%。2008年,龍源電力已在風電行業形成明顯的優勢,占全國風電裝機容量的近四分之一,裝機規模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五。

隨著中國風電市場和龍源電力業務規模的快速發展,在中國國電內部,將風電資產獨立上市的戰略思路已日益成熟和清晰。自2006年4月開始,中國國電進行龍源電力重組改製上市工作的可行性研究工作。考慮到當時國際資本市場給予風電較高估值,且風電資產估值大大高於火電業務,中國國電最終確定了以龍源電力為載體進行整體改製並在香港H股上市的方案。2007年5月,龍源電力重組改製上市工作正式啟動,聘請了瑞士銀行和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專業機構作為上市中介機構。龍源電力組建機構、精誠團結、協調合作、傾注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推動上市進程。2009年7月9日,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設立。2009年8月,龍源電力分別向中國證監會及香港聯交所遞交了28項文件及A1文件,並於11月初分別獲得中國證監會的批複及通過香港聯交所的聆訊。

2009年12月10日,龍源電力成功發行24.64億H股,融資額超過200億港元。此次發行在國際資本市場受到了全球投資者的熱烈追捧,香港發行部分認購235倍,國際超額配售認購31倍,最終在價格區間的高端定價,發行當年市盈率達到60.3倍,成為有史以來中國國有企業海外發行估值最高的首次公開募股和2008年以來香港市場發行估值最高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上市首日收市價為每股8.93港元,較發行價上升9.44%。龍源電力本次H股發行價每股8.16港幣(折合人民幣7.18元),是龍源電力改製前每股淨資產0.48元的15倍,是評估後每股淨資產1.28元的5.6倍,最大限度地放大了國有資本功能,充分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2009年9月30日按照中國國電資產結構測算,龍源電力上市後,降低資產負債率3個百分點,大大改善了資產負債結構。

同時,龍源電力通過本次H股發行向全世界宣傳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及新能源發展的政策和成果,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新能源公司的風采,讓全球投資者通過龍源電力了解中國新能源產業,特別是中國風電行業的快速發展。龍源電力本次H股發行,極大地提高了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國際形象,提高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