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一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渴望與追求的從來都不是成功,而是夢想的實現。馬雲說:“每個人都有夢想,隻有那些為實現夢想不斷追求、永不言棄的人才可能登上成功的舞台。創業的過程會經曆挫折,堅持對夢想的追求,成功便指日可待。”
奮鬥的動力並非財富,而是夢想
在擔任大學老師的那幾年裏,馬雲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在1995年的時候,被評為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如果馬雲繼續按照這樣的道路走下去,他一定會在高校的天地大有作為的。但就在馬雲的事業穩步上升的關鍵時期,他卻向校長提出了辭職,要出去創業,成立一個翻譯社。
其實,創業這個想法,早就浮現在馬雲腦海中了,隻不過馬雲要遵守和杭州師範學院老領導的“5年之約”,才一直留在大學裏當老師,沒有付諸什麼大的行動。那個時候,英語人才是很稀缺的,馬雲有一天聯係自身,突發奇想,決定推廣“全民學英語”的活動,他發起了在西湖邊上的第一個英語角,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大家一起說英語,提高英語水平,馬雲還常常帶學生去那裏練習口語。
另一方麵,全國經濟飛速發展,當時的杭州乃至整個國內,很欠缺既懂得英語,又懂得貿易的全能型人才,所以,很多老板找到馬雲做他們的翻譯,馬雲一個人根本應付不過來,更何況,他隻能兼職做翻譯,他答應老領導的“5年之期”還沒到,不能全職去做這些事情。這時,他就想到了身邊的同事,尤其是一些退休在家的老教師,馬雲將這些老教師組織起來,做起了翻譯工作。
1994年,馬雲便和朋友一起在杭州注冊了一家專業的翻譯機構——海博翻譯社,這也是杭州第一家專業的翻譯社。海博取自英文hope的諧音,意為希望。這一年,馬雲剛好30歲,也是而立之年,充滿希望的一年。他所在的電子科技學院的校長對他許諾,日後會讓他當學校駐外辦事處主任。
生活在一步一步邁入正軌,馬雲的人生如果不出意外,將會桃李滿天下,在高校成為受人尊敬的老師。但馬雲卻放棄了這個機會,放棄了後半生安穩的日子,選擇了試水商海,創業打拚的日子。
成立了翻譯社,馬雲就在上課之餘,開始了“窮折騰”,他四處活動,盡可能地多接點業務。然而,這個新成立的翻譯社並沒有迅速地被市場接受,雖然很多場合都需要翻譯人才,可精明的商人是不願輕易為一個不了解的新公司買單的,所以,剛成立的海博翻譯社並沒有為馬雲帶來多少財富積累,反而是舉步維艱。翻譯社成立一個月後,全部收入為700元,而當時的房租一個月就要2000多元。
剛開張就賠本,這樣的買賣讓海博翻譯社的其他成員有些膽怯,周圍的人也勸馬雲及早放棄這個事業,安安心心當老師算了。馬雲就偏不信這個邪,他認為創辦這個翻譯社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實現理想,所以他不能放棄,一定要堅持下去,熬過去,光明就一定會到來的。
為了彌補翻譯社的入不敷出,馬雲一個人背著大麻袋跑到義烏、廣州,四處批發小禮品,再運回杭州來賣,賺來的錢全部用來補貼翻譯社的支出。翻譯社的運營就一直是在馬雲這樣的努力下進行的,除了賣小商品,馬雲還做過醫藥和醫療器械的銷售,四處推銷產品,很是辛苦。就這樣,在馬雲的帶領下,翻譯社逐漸走出了困境,開始有了起色,漸漸達到了收支平衡。
到了1995年,海博翻譯社已經開始盈利了。也就是在這一年,馬雲向學校提出了辭職,他要徹底離開學校這個安逸的“象牙塔”,選擇去社會的大風大浪中打拚了。當很多人勸他再想想的時候,馬雲是這樣解釋的:“我在學校裏接觸的都是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很想到實踐中去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工夫創辦一家公司,再回到學校教書,把全麵的東西再傳授給我的學生們。”
辭職後的馬雲正兒八經開始經營翻譯社,翻譯社在實現了盈利之後,業務也逐漸走上了正軌,這之後,馬雲就放手給翻譯社裏的其他工作人員打理了,他就不再具體管翻譯社的事情了。海博翻譯社也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了一家不錯的企業,如馬雲當年所願,已經是杭州最大的翻譯機構。“我當時認為一定會有需求,應該能成功。”多年之後,馬雲輕描淡寫地將當年這段創業經曆總結出來。
馬雲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中國青年人創業”大會上講過這樣幾句話:“作為一個創業者,首先要給自己一個理想。1995年,我偶然有一次機會到了美國,然後我看見了、發現了互聯網。發現互聯網以後,我不是一個技術人才,我對技術幾乎是不懂,到目前為止,我對電腦的認識還是部分停留在收發郵件和瀏覽頁麵上,我今天早上還在說,到現在為止我還搞不清楚該怎麼樣在電腦上用U盤。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想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