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害怕著一些東西,總有一些事會讓我們覺得不安倉皇、不知所措。這是正常的現象。可是,因為這些畏懼感,會給我們的生活和未來帶來一些負麵的影響——一個總是畏首畏尾的人,會習慣以消極和被動的態度來接受自己的命運,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去改造人生。
恐懼是導致不快樂的根源。我們的生活被兩種力量支配著,一種是快樂、樂觀等積極的方麵,另一種就是恐懼、擔憂等消極的方麵。這兩種力量決定著我們的生活狀態。你可能會發現,有些人在生活都很努力,拚命的學習、工作,可是,真正促使他們這樣做的動力並不是快樂,而是恐懼。他們擔心自己失敗,對失敗的恐懼,驅動著他們在拚命地幹活,可是,他們生活得並不快樂。而也有一些人,他們的內心被快樂驅使著,即使每天都必須辛苦的工作、做家務,也會覺得很愉悅。因而,若想讓快樂充滿我們的生活,是時候好好處理一下心中的那些恐懼感了。
冥想,可以幫助我們治愈恐懼的感覺。在治愈之前,你首先要承認它,承認你的恐懼、退縮,不要再為它們找理由或者作辯護,也毋須譴責它們,你隻需要允許自己覺察到它們的存在。
承認,是治愈之旅的開始。別在逃避或者將恐懼歸咎於外界原因,大部分的原因其實都在你的心裏。現在你的冥想的氛圍中,讓自己安靜下來,潛入到內心最深層的地方,尋找那些恐懼的感覺。它們就像長在你心裏的一些小疙瘩,現在,你找到並且接受它們,尊重這一種感覺,並對自己的感覺負責。
不要去把感覺理性化,追究“為何會有恐懼”並不重要。當你讓自己與這種感覺同在的時候,不難察覺到自己此刻缺乏愛心、安全。請允許這個訊息滲透進你的意識裏,並開始準備改變。每一種負麵的感覺,都是因為缺乏一些東西的緣故,害怕、恐懼,是因為你感受不到信心、勇氣,感受不到支撐力。這些缺乏著的能量,終歸必須由我們的內心給出,這就是為何我們不該向外尋找,不該回避這些感覺,而是進入到感覺裏、潛入到內心裏的原因。
冥想的過程中,在自己的內心裏營造出強大的支撐力、安全感,才能抗拒恐懼感、不安感。我們要麵對的事實是,我們渴望勇敢、強大,卻往往感受不到它們。所以,我們必須與那種不安在一起,也就是那啃噬著我們勇氣的恐懼感。與它在一起,我們才有機會看到它的背後,學會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它,找到我們自以為丟失的勇氣。
勇氣的泉源不在表麵,不在外界,它在內心最深處,與我們的恐懼在一起。我們必須穿過恐懼等負麵的能量,才能感受到勇氣的力量,就像穿過一條幽深的隧道才能走向光明。這正是我們在冥想中應該進行的旅程,除非我們學會與自己的恐懼感同在,否則,我們就無法擁抱勇氣。
恐懼不是罪,也不是可恥的事情,而是每個人的心裏都會存在的一些小問題。如果我們無法接受恐懼的存在,我們就無法開始接近自己的勇氣。體驗恐懼,然後穿越它,勇氣就在那兒呼喚著我們,
回避恐懼,反而會加深恐懼。我們要做的,是體驗它,讓它表達然後離開。任何一種感覺的產生,都是為了尋找一種表達,當它表達之後,就會離開,而如果一直得不到表達,它就會一直存在。它就像你的一位迫切想跟你傾訴的朋友,一直站在你的門外,“咚咚”地敲響你的門。可是,你想起你跟這個朋友曾經鬧不愉快,於是猶豫不決,不知道到底開門還是不開,聽他傾訴還是不聽?你是希望與他懇談一場,解開彼此的心結,還是希望繼續緊閉著門,任他一直敲下去?
在你的冥想中,也有這樣的一扇門,打開它,親近你的恐懼感吧,與它交流一次,把它變成你的朋友。不要試圖去控製、分析和打壓恐懼,這樣隻會讓你們的關係變得更緊張。現在,你有一個很好的環境可以與恐懼深談,那就是冥想中,外部器官關閉,內部感官開啟,同時你又保持著清醒的意識。你可以聽到恐懼在個你說話,訴說它的無助、不安,它跟你一樣渴望得到安全感。你與你內心裏的恐懼,就好比一對促膝長談的好友,互相交流著心聲。你鼓勵著它,用你的能量給它撫慰,告訴它,這個世界其實並沒有那麼多可怕的東西,隻要肯主動地去尋找愛、尋找勇氣,就能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感受到安全。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勇氣也在慢慢的成型、擴大起來。你感覺到心中恐懼的氛圍越來越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油然而生的快樂。每天在冥想中的時候,我們都要與內心裏的那些負麵能量對話,不僅僅包括恐懼,還有煩躁、憤怒、焦慮等,接受並且理解它們,並用正麵的能量,比如快樂、樂觀,慢慢充盈你的心,成為你心中的基調。
快樂與恐懼,積極與消極,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沒有必須通過打壓的方式來消除恐懼等消極的思想,我們可以選擇更為溫和的方式。冥想,就是把正麵而積極的思想灌輸到我們的意識裏,讓心靈變得健康而強大。
當你擁有了一顆快樂的心,恐懼自然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