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童年的夢幻和向往,帶著今日的關注和思索,我們去了一趟井岡山。
還差好幾天才走呢,我的心便不靜了。張羅著找曆史資料,整日哼哼“紅米飯、南瓜湯”的井岡山歌謠,還忙忙地跟人宣稱:“我要去井岡山。”出發那天,大家都起了個絕早。廣州地區主要新聞單位的二十多名記者,由廣州市黨史研究室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帶領,浩浩蕩蕩一支隊伍,乘“大巴”直指江西。
好一個梅嶺雄關
廣東和江西交界處的梅嶺,是當年遊擊隊的活動區。陳毅率部在此堅持鬥爭三年,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梅嶺三章》。我們途經此地,當然要拍下梅嶺雄姿。
八月的中午,天和地都熱辣辣地燙人。從國道邊擇路上梅嶺,“大巴”愛莫能助,全體步行。其他“老記”們懷揣紙筆,身輕如燕,唯有我們攝像機、錄像機、三角架一堆,樣樣都是碰不得摔不得體重二、三十斤的寶貝,得時時小心侍候。我們幾個人負重爬山,脊背上汗水小溪一般地淌,肩膀也火燒火燎地疼。
上得山來,顧不上呼哧呼哧喘氣,連忙開機。隻見一道石門上大書“南粵雄關”四個字,看來已是年代久遠,顯得古老蒼涼。黨史研究室胡主任告訴我們,42年前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的同一時刻,南下大軍正風塵仆仆過梅嶺,與廣東的兄弟部隊彙合,乘勝前進。14天後,廣州上空升起了五星紅旗。
別了梅嶺雄關,我們連夜奔向瑞金。
好一塊“風水寶地”
為了趕時間,我們路經贛州而不停,預計晚上八點多趕到瑞金吃晚餐。誰知有段路正在修整無法快行,更要命的是黑暗中車子突然停了,一問才知道前麵公路旁的小山坡塌方,堵塞了路麵。於是有幾位小夥子迫不及待跳下大巴去探聽情況,半個多小時後前方隱隱傳來歡呼聲,接著車龍緩緩前行,那幾位小夥子英雄般凱旋,原來他們忍饑挨餓加入了搬石頭的行列。車上的人一齊拍掌,算是給他們慶功。待到車抵瑞金時一看表,已是夜裏1l點多了。
瑞金縣葉坪老村是60年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地,可以說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雛形。一進村便有成片的樟樹林,其中不少是百年老樹,蒼勁挺拔,鬱鬱蔥蔥。臨時中央政府的辦公室和政府主席毛澤東的舊居相隔很近,都是借用祠堂和農宅,簡樸而有鄉村特色。房子四周綠樹成蔭,很特別的是一株老樹,主幹幾經彎曲貼至地麵,枝葉已不複生長,根卻仍然深紮土壤之中。據說毛澤東當時常常來到這裏,或捧書細閱,或凝眸遠眺,任思緒飛揚。我們也輪番而上,照相留念。有人開了句玩笑:“這裏風水不錯呀!”大家環顧四周,覺得的確如此。
車近井岡山,山勢漸覺陡峭險峻。綠林海浪一樣起伏,送來夢幻似的清涼。正覺山路彎彎永無盡頭,忽然眼前一亮,閃現出綠樹掩映中的街道和樓房,還有路旁紅一片黃一片的鮮花,清幽幽綠茵茵的湖水……憑你怎麼想象,也料不到井岡山市竟是這麼一個仙境般的所在。
當晚我們嚐到了又香又軟的紅米飯和又粉又甜的煮南瓜。紅軍當年在好長一段時間裏,都和老百姓一起靠野菜、番薯度日。連點燈的油、炒菜的鹽都成了奢侈品。領導人晚上辦公,破例放寬政策,可以點三根燈芯,而毛澤東等人不約而同隻點燃一根……